上天古道網頁站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微信ID:myoktw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144|回復: 0

天道佛音(轉載自:其他網站)

[複製鏈接]
345mp3 發表於 2011-11-13 11: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道佛音(轉載自:其他網站)
 
•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月慧菩薩 率 慈悟緣 著

 
天道佛音---


 

目  錄



 
南海古佛 序 3
第一篇 一大事因緣 4
第二篇 法門無量誓願學 7
第三篇 無師不說性 10
第四篇 發菩提妙心 13
第五篇 天命與金線 16
第六篇 無量功德心 19
第七篇 一心合三極 22
第八篇 無緣大慈 25
第九篇 同體大悲 28
第十篇 無語話禪心 31
第十一篇 福德與智慧 34
第十二篇 正法眼藏 37
第十三篇 生死實相 40
第十四篇 修行次第 43
第十五篇 常應常靜與轉識成智 49



 
附註:(本書罕用字對照表)


㊣:



 
天道佛音---南海古佛 序
南海古佛 序
   南無觀音觀自心 海浪不擾破塵情
   古性頓覺淨土在 佛居靈台放明明 吾乃
   南海古佛 降至凡間 禮進佛壇 恭參
㊣安 問好諸賢 天道佛音 今已著成 神人辛苦
   功記三官 道務提昇 修心悟玄 特降作序 咳咳
  玆逢普度佳期,真宗應運降下火宅,庶民得遇正法,認理歸根,真修實煉者不乏其人。但末法時際,眾生慧被業覆,每執塵世色相妄緣,或分門別戶,或不悟法心。雖有濟世之志,反入歧途自誤誤人而不自覺。聖佛慈訓,常因人心識神之誤解,道義訛傳,致使有心向道
之士,茫無所措,莫知所從。或盲修瞎煉,或退道隱身,或聽邪法而造業受苦,敗道於無知之中。悲哉!道務因之紛亂,同修因之互擾,甚而造成道場、家庭風波,離道而自陷魔沼,難以自拔。
  菩薩月慧目睹此情,痛心不已,懇請無極 ㊣旨,與慈子悟緣,再著天道佛音一書,將大乘佛心妙義分明流傳於此書之內,以期提昇白陽修子性理真傳之悟境,並藉之遏止異端,糾正偏差,重整道盤,使世人讀天道佛音,修天道佛心,而人人皆明真理,修道行道辦道皆得圓融,家庭美滿,道務清靖,各皈正宗,而人人見道成道也。
  今寶書著成,慧橋諸賢發心頒佈寰宇,以盡法力,堪值讚勉,吾望有緣獲閱此書者,皆能上體天心,下濟同胞,或以所悟真理廣為宣講,或助印或流傳,期使法力遍佈原靈心地,共助天盤!是以為序。
天運癸亥年瓜月十五日   南海古佛序於天喚佛壇



 
天道佛音---第一篇 一大事因緣
第一篇 一大事因緣
   月居坎中自明明 慧受影覆名眾生
   菩提大道本如是 薩覺原來無影靈   吾乃
   月慧菩薩 承受
天旨 降靈凡間 著作金篇 先參
㊣駕 再面悟緣 愛徒榮幸 道志誠堅 承天頒命
   合著書篇 隱名埋姓 以免名煎 子時已到
   速靜心蓮 運筆宣言 諸天護衛 不得倒顛 咳 咳
  佛陀世尊初成正覺時,為諸大菩薩,說華嚴大教,以明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之重重無盡法門。如一人所佔之空間,不過渺小數尺,所佔之時間,不過短少數十年。但若從其家庭環境,六親各方輾轉推尋,即能明白此人實與全世界一切人類及物質,皆發生親疏之關係。
  蓋家庭六親眷屬,又各有其六親眷屬。至於人類生活環境方面所需之衣、食、住、行、育、樂,又需假各種人工物力,而各層人工物力,又各有待而成之種種人工物力。故輾轉論之,一人雖微,實可總攝宇宙萬有而無遺,故曰:一微塵之內可以顯示十方國土,此為佛陀稱性之說,名「法界緣起」學。謂法法皆「稱」法界性而起,故法法可以周徧於法界,代表此重學說,而發揮最為透闢者,當推賢首、真言兩宗。
  佛陀說:「華嚴法界緣起」時,有一類人天二乘之機,不能瞭解此中深妙之理。於是佛陀為之改說阿含小乘,明四諦(苦、集、滅、道)因果之理。謂由貪、瞋、癡、愛種種不善之因,則感世間之苦果,若依戒、定、慧等善法而行,則成出世之樂國,名為「惑業緣起」學,廣明入世出世之生滅因果相,代表此重學說,而空、有為門不同者,乃成實、俱舍兩宗。
  佛陀繼阿含後,為引二乘人回小向大之故,在方廣時闡明一切菩薩應當修學之法相,此諸法相,一切有情,互為增上。由共同活動力而變現者,則成共同依止之世界,由各個活動力而變現者,則成各個之人生,總此人生世界之現象,皆依第八阿賴耶識受熏持種而有,故為「賴耶緣起」學,而代表此重學說,而組織最嚴密者,為唯識宗。
  方廣時雖假賴耶緣起,說明宇宙萬有之因果相,這不是說萬法有決定實在性。眾生不能了悟,妄執諸法有實自性,故佛陀於般若時,釋明「緣起性空」之理,直顯空寂之體,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有不無、不一不異,乃至世間、出世間之生滅幻相,俱不可得,故名「無性緣起」學,而代表此重學說者,名三論宗。
  方廣緣起,多說生滅現象,故眾生易著見有,般若無性,多釋空寂本體,故眾生易著見空,實則佛陀說法,性相不二,空有互融。以性不離相故,即有而說空。相不離性故,即空而說有。由是般若後,更進一步,顯明凡聖不二,生佛平等之真理。以法性不變而隨緣故,由一平等佛界,而成染淨差別之九界。以隨緣而不變故,即差別九界而成平等佛界。故法華會上,世尊普為在會弟子授記作佛,乃至遙記未來。凡聞是經一偈一句者,皆成佛有分,以佛性人人本具故,是名「真如緣起」學,而代表此重學說,而立論最為圓妙者,名為天台宗。
  此以上乃佛陀以五時(華嚴、阿含、方廣、般若、法華)而釋一大事因緣也。而此五重緣起,由淺入深,概可代表整個佛學,修子靜心參之,寧遠平哉!
悟緣:弟子叩安 師母老大人,不知弟子可否提疑,恭請老人家您開示否?
師母:悟緣不用多禮,你乃奉命著書之人才,有疑儘管開請,吾當應機釋諦也!
悟緣:世尊為一大事因緣而降生在五濁惡世證佛,大演三藏經律,為眾生鋪設一條登天覺路。而代代祖師亦為一大事因緣而薪火相傳,維繫正宗,留下了眾生如何返本還原之模範經驗!請問 老人家,眾生跟一大事因緣又有何關係?
師母:眾生者,眾因所生,眾緣所成。由上面之五種緣起論可以明瞭眾生亦是從「一大事因緣」生而來。要從「一大事因緣」滅而去,來去生滅者因緣也,非自性也,故云「緣起性空」。
   輪迴亦從執緣而起,其所執之緣乃三毒、五蘊、六塵也。菩薩乘願入生死度生死者,入輪迴轉法輪而無畏佈者,乃覺悟諸塵(相)為緣起緣滅,於自性不相染縛。故六祖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悟緣:如此說來,煩惱亦是執緣者所有,他們因緣而喜,因緣而惱,若緣與慾相投,即生喜心,緣與慾相違,即生苦心。起心動念,皆隨緣而轉,不覺自性清淨應無所住,故入煩惱住煩惱,而不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之意。其實煩惱從一大事因緣而來,若能了悟「緣起性空」則煩惱何懼哉!
師母:孺子可教也,悟緣慧根果真不凡,能舉一反三。難怪 上蒼要借重你。望你能多體天心,於虛空處會悟而助道。生死者,一大事因緣也,緣起即生,緣熟即成,緣衰即退,緣滅即死,直如自性,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唯大菩薩能了然於心,而廣結佛緣,造就佛國也!
悟緣:感謝 師母老大人之開示,弟子謹記慈訓!
師母:樹大招風,望你能低心而不被名累,不起揚名之心,則自無後患!爾必能體悟「無緣大慈」之道也!
   肉身亦從一大事因緣而來,要知無緣則無身,有緣方有身,俱人緣得人身,造畜因得畜身,因果鐵律,如佛亦是。故欲得人身,必守人道,欲獲佛緣,先修佛因。
   佛緣者,徹悟「法界緣起」、「惑業緣起」、「賴耶緣起」、「無性緣起」、「 真如緣起」之妙義,於諸緣中如如不染,而參贊天地化育,常轉法輪者也!
   仙緣者,積聚大福報之執緣者,積福雖厚,仍屬有限,報盡則墜,猶如氣數之代謝,故名「氣天神」也。
   正緣者,實行八正道者也。若以人類日常生活而言,則儒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者乃最能中肯。蓋人若務本立本,即與道合一矣!
   人類之本者,本來面目也,佛性也,道也。故證道曰:「返本還原」。再言處事接物待人者,亦各有其本。對整個天運而言,人之本乃順天辦道。對整個人類而言,人之本乃博愛而天下為公。對國家而言,人以盡忠為本。對父母而言則以孝順為本。對朋友而言則以信義為本。故以此類推,每種關係,必有其應盡本份,而聖人設教所以昭示世人者,無非此務本立本之道。能務本立本則諸緣皆正,故曰:正緣也。
悟緣:如此推演,宇宙內外,無一可離此一大事因緣者,即單純中存有繁複,而繁複中又具整體之單純。而覺與迷如下:
   覺者:一大事因緣之主人,用之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迷者:一大事因緣之奴隸,受之迷惑而生死輪迴,痛苦。
   今白陽弟子,俱人身,生中土,遇明師,逢真道,佛緣在握,能不發心成為一大事因緣之主人否?
師母:善哉!善哉!果能如斯,則人人是悟緣,悟緣即人人矣!
   今夜就此結筆,吾回理天!



 
天道佛音---第二篇 法門無量誓願學
第二篇 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是門來開又關 如藥治病不可貪
   若執法門離自性 八萬四千條條難   吾本
   月慧菩薩 欽承
天旨 下降紅塵 續著天書 恭參
㊣駕 再合徒靈 昨夜執筆 略感困難 悟緣心驚
   事出有因 望經一事 能增一慧 今夜合筆
   不再有疑 子時已至 速靜心性 諸天鎮衛
   護法書靈 代天匡蔽 真理傳宣 咳 咳
  「法門無量誓願學」,處此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之時代,人心特別好奇, 上蒼為普度三曹,廣垂法音,故宗教門戶大開,而各宗各派為爭取信徒,亦都大吹法螺,使出渾身解數,因此道務上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而修子更因定力未深,眼花撩亂,有者甚至不知皈依何門
方是?
  「愛面子」乃人類之通病,故人人皆自認自己所入之門是「正門」,所修之法是「正法」,可是往往越修越糊塗,越修越煩惱,越修是非越多,也許當初他進的真是「正門」,而且飢渴逢飯湯,進了門當然先大吃大暍一番,但很快的飢渴之疾痊癒之後,開始挑食了,吃膩了嘛,漸漸覺得沒什麼稀奇,於是擔任起「評論家」,睜著眼盡找別人的缺點,閉著眼專藏自己的汙點,每把比高低、論是非當作洋洋得意之事。於是漸入小門、旁門而不自知,甚而唯我獨尊,輕視他教、他門,造成道務上之大困撓,實已成道務之罪人,卻自認是辦道之大功臣!諸如此輩,現正充斥末法道場之中,此亦現今道務雜亂之原由也!
  修道者,常言「認理歸真」,「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故法門千千萬萬,修子無論身入何門,皆應以追求真理,擴展心胸為職志,如此在言行上以身作則,在體悟上澈明法心之平等、應緣、慈悲,所謂「方便有多門,皈元無二路」,人人因緣不同,當然皈依之法門亦異,但是最終目的,都是殊途同歸之明心見性,超生了死。故修士千萬不可自滿現狀,或自認為自己所入之法門才是天下唯一之正門,或自認自己所恭奉者方是宇宙間最高級之神。蓋法無正邪高低,只是因才施教,應緣慈悲。修心若正,則法門亦正。否則爾雖入正門,但修心偏邪,自墜邪路。可見正邪在爾之心上分,所謂心可作佛,心可作魔,心可造天堂,心可作地獄,修道修心,誠為修子最需著眼之處也!
  再言,仙佛神聖,雖有無量無數,但總以真理為本體。故任何法門所崇拜之神聖,其形相如何?名目如何?並非重要,而是要看其內涵是否合乎真理?如教忠、教孝、教仁、教義等;蓋真理即是道,而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神聖所要啟示者即是「道」,那還有什麼可爭的呢?試想 上帝若化成一個土地公之名號與形相來點化人時,你是要把它當成土地公呢?還是至高無上之上帝呢?再言觀音大士若化成一個乞丐來考驗世人時,你是將之輕視呢?還是將之尊崇?故金剛經一再地啟示世人不可執名著相,有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修士豈不於此慎思乎?
悟緣:弟子恭請 師母大人聖安!
   末法時期,道劫並降。人間思想價值觀念隨著一日千里之文明,似乎已呈現出不能適應之雜亂現象。生命的意義,生活之目的,價值的取向,在現代人的心靈裡漸漸變得糢糊不清,道德倫理,公義秩序也因人心太過迷信物質而慢慢淪喪。因而 上蒼慈悲,賜下光明大道,各教應運而興,以圖挽回既失之人性,(精神),重整人間生活,共趨世界大同之幸福淨土也!
   可是時下千門萬教,良莠不齊,且個個標榜自己是「正門」,弟子叩請 師母大人,開示修子皈依正門之道,以讓修子有所憑循!
師母:皈依何門,全在各人「因緣」,本不可勉強。具何因,生何心;喜何門,入何戶,此乃自然之結果。故修子除了廣種福田,結正善緣以求人「正門」外,還需以理智判別進退,幹萬不可盲目迷跟,或為人情、名利、權勢所制!
   故凡「正門」必是:
   (1)有清靜莊嚴之道場與禮節規儀。
   (2)必有修為良好,德高望重,不爭名利,慈悲為懷傳佈正法真理之主持人。
   (3)其活動必合國法、人情、事理,且樂行公益慈善。
   (4)其思想必符合古今中外聖賢之心法,絕無惑人、騙人,或與人爭高下、比真假、論是非製造混亂等迷信的作為。
   (5)其組織必井然有序,條理分明,人事、經濟、宣化、教育、慈善等各有合理合法合情之制度。
   (6)其法門必然瞭解萬法平等,萬法本空。只在慈悲處推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義。在方便處因才施教,有教無類也。
   (7)故凡正法必是於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指導民心,引人向善,同皈幸福。於心境上啟示認理皈真,明心見性,返本還原,超生了死之覺悟也!
悟緣:叩謝老人家釋此「正法」要義!可否再請開示「白陽法心」,以昭修子明鏡!
師母:善哉!悟緣為道之情,實令吾感動,吾就應爾啟請機緣,略說「白陽法心」可也!
   「平收萬教」、「普度三曹」、「收圓九六」、「明心見性」、「超生了死」,可謂白陽法門所要達到之目標。而「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更是白陽法心所遵循之規範!
   白陽法門乃是應天運而降之大道真傳,故為天命真、道統真、心法真之大道正門。以孔孟聖道,性理真傳,為達成任務之法寶。
   世上千門萬教,雖各有不同認知真理之途徑與方法,但是基本上各宗教之本質與目標都是善良的。現時各宗教的唯我獨尊及相互排斥(有我相,有人相),以致引起宗教間的衝突與戰爭,此乃各宗教心之迷信面與愚執面。此乃各法門只站在本位形式主義而沒有認知到法門之本質—真理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背道現象。雖然如此之衝突與愚癡行為,絲毫無影響到宗教內在本質的「合同」。因此白陽大道提出「平收萬教」之呼籲,提倡世尊所垂示的「平等觀」,希望世人都能以開放之心胸,平等之心境,認知宗教之本質—真理,大家在真理上「合同」,畢竟萬世師表孔聖所昭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與「世界大同」等金言,方是人類之幸,宗教之幸也!
   故而「白陽法心」教導弟子必需抱著博愛、平等之「仁者無敵」(仁者沒有敵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合同)的觀念!此點認識可以讓白陽弟子尊重愛護眾生如同尊重愛護自己一樣!
   「平收萬教」絕不是唯我獨尊,更非排斥或攻擊性的,而是讓眾生在真理上平等認同。故白陽弟子千萬不可誤解「平收萬教」是要把天下萬教收服在白陽大道之下!切記!切記!
   白陽大道唯真理是尊,唯平等作則,以道德為規範,以慈悲為胸懷,虛心以容天下,歡喜以解脫諸苦,如此方能普度三曹而收圓九六。否則自以為是,愩高、驕傲、誹謗、攻擊、怨恨、批評、分別、爭奪,都是離道之行為,如此自私自利,那能明心見性,超生了死乎?
悟緣:人類必須認知自己具有「仁愛」的性質(天性),雖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怨恨心,但是要去體認仁愛,是堅強勇敢的意志與力量!怨恨乃是意謂著懦弱自卑,由於懦弱而生恐懼,由恐懼自卑而武裝以反對所想像的敵人。雖然怨恨、攻擊、殘暴亦是一種力量,但其動機之基礎卻是懦弱與自卑,而結果更是破壞與毀滅。故唯有發揮慈悲、包融、仁愛、解救之道,完全消除殘暴所存在之力量,才是真正之力量,也方可稱為宇宙之正義!
   白陽弟子由「同體大悲」與「無緣大慈」之感召下,應該認識宇宙根本沒有敵人存在(仁者無敵,合同),而只有犯了錯誤的人,我們要發揮人溺己溺、兼善天下之博愛精神,使錯誤的人,放棄自己的錯誤,令其坦然地面對自己最高尚之內在—仁心。真正地自然地流露出佛性的光輝,而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愛」與「敬」和自己與他人相處。如此尊重愛護眾生如同尊重愛護自己一般,即能達成白陽大道之神聖使命也!
師母:悟緣見解甚是,雖然一個人之錯誤,不是自己所能輕易發現,即使已經知道自己錯誤,亦需要一段時期之內心搏鬥。所以白陽弟子應切記「白陽法心」,不可去攻擊輕視錯誤的人,而應去感化錯誤的人,幫助錯誤的人,你們要忍耐要仁慈,要以身作則,要知我們旨在消除錯誤的思想,並非要毀滅錯誤的人!
   法門之本質乃是真理,故「法門無量誓願學」,即在學習涵養真理,發揮真理,而真理之發揮即在於平等、博愛、自由、幸福、圓融、至善至美之意義上!
   可!今夜至此停筆,吾回理天!



 
天道佛音---第三篇 無師不說性
第三篇 無師不說性
   月應千江光本圓 慧照性理指玄關
   菩提淨垢皆不受 薩道需靠明師傅 吾本
   月慧菩薩 恭承
天旨 降靈蓬萊 演說金篇 叩參
慈㊣ 再面愛徒 悟緣靈竅 漸趨敏捷 天心倚重
   更需奮勉 今夜時屆 速清心蓮 運筆書言 咳 咳
  
  近來人心多好佛法,或家庭奉佛,或朝山燒香,或勤布施,或修供養,或守五戒,或誦經念佛,或持咒修法,或專修靜坐禪觀,或精研教理,種種不同,修道則一。如是勤修所為何事?勞身苦體,累費精神,消耗時日,不辭辛苦,終日鑽營,志願安在?趨新務奇乎?隨俗追勢乎?或云:欲脫苦耳,貧者欲求富,病者欲祈癒,困厄者希通達,沉淪者冀超昇。此言近似,尚非真實。又云:欲除業障耳,今生之苦皆由前生惡業所招,今將去惡從善,以期業障消除,免受苦報。此言似矣,猶未盡也。再雲:欲斷煩惱耳,人生造業,由煩惱起,今將斷滅煩惱,庶幾苦果不生。此言似矣,猶未盡也。
  斷煩惱,除業障,離苦得樂,此乃佛法正宗,云何而猶未盡?布施持戒,禮拜供養,誦經念佛,持咒修觀,此乃佛法正行,云何而猶未盡?大凡談理必窮根源,作事必問根由。上所述者,在佛法中非無其義,但屬枝葉末節,若向這裡做去,立志雖佳,枉費精神。經云:「未知真實法,不名為布施,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由此而悟,未知真實法,不名為持戒。未知真實法,不名為禮拜。未知真實法,不名為誦經。未知真實法,不名為念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持咒。未知真實法,不名為靜坐。不知真實法,不名為修觀。上述未及真一實處,故云猶未盡耳。經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又曰:「欲修大行,須知因地法行。」世人懵懵,不由此悟,所以徒勞無益。
  真實法者,吾人之本心也。此心以有覺性,故謂佛性。為萬法之本,故謂之法身。永不變易,謂之真如。性非虛妄,謂之實相。無所不知,謂之菩提。(菩提是正智,故無所不知。)寂靜不動,謂之涅槃。萬法之性,謂之法性。凡此種種名稱,皆是吾人真心之異名。人人本有,個個圓成,近在心內,無勞遠求。成佛作祖是此一心。佛家謂之明心見性,心即性也,(心性是一,出華嚴經。)所謂真實法者,即此心也,我輩人人有之,而不自知,長劫受苦,豈不可憐!學佛無他,明心見性而已。(明悟本心,徹見本性。)如果明心見性,煩惱不待斷而自斷,業障不待除而自除,諸苦不待滅而自滅。三寶不言供養,而已供養自心三寶。布施不施一金,而其所布施勝過七寶。不持咒而自得印明,不誦經而十二部經無不通利。若從根本下手,果大功高如是,君等何以不圖?
  有云:眾生依業有,業依惑有,惑依識有,識依心有。心是最終究竟處,不通此一著,意識長在,煩惱旋斷旋生,業障旋消旋萌,苦果永遠不除,譬如伐木,去其枝葉,來年又生,有何了期?若斷根蒂,永不再發。是故佛說未知真實法,不名為布施供養者,意在策勵世人,知真實處,在吾自心。不然,修因無果,何以故?果在真實處故。倘未明白真實所在,如何能斷煩惱、除業障,出苦海也?
  真道「性理真傳」,即是使人了悟本來,解脫生死之「心法」。一指玄關,悟者超生了死,迷者徒生異端。此乃大道於不可傳處,由明師以非言語「指」示之!究其終義,乃在讓佛子認識本心自性,徹悟真實法處也!
悟緣:弟子叩安 師母老大人!方才 師母一席金言,觸及末法眾生大病之癥結,相信古今中外,歷代聖賢佛祖,所相傳承者亦是此性理真傳,也唯有悟此性理真傳之人,方能登理天而超生了死!但自古「無師不說性」!弟子斗膽,懇祈 老人家慈悲應機於不可說處,妙指「性理真傳」之玄奧,以明白陽法心!
師母:善哉!悟緣所請甚合佛心,吾就略述一二,以為修子之參考!
   吾人既知佛性即是自己真心,然則真心體相究竟如何?曰:真心無性,其體性空。(緣起性空)。故曰真空。其相如虛空,如虛空有二義,一如虛空不動搖,二如虛空徧滿一切國土。有云:「真心自體,非言所詮,湛若無際之虛空,瑩若圓明之淨鏡,毀讚不及,義理難通。」
   世人不知真心廣大圓明,妄謂此心在「我」身內,所以長劫輪迴,受苦無窮。今欲明白自己真心,第一莫認四大假合之身為真:第二莫認六塵緣影之心,以及山河大地為實。佛法入門,有二要義:一者眾生空,二者萬法空。眾生不空,謂之我執。
   萬法不空,謂之法執。何謂我執?謂私心主宰是也,主宰即意識,非真我也,如果我能主宰,誰人肯入地獄,誰人甘作畜生餓鬼?故知五蘊六根非真我,全是意識分別執著,意識是生死根本,急宜斷除,不可姑息,所以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如此空我,以得人空。
   何謂法執?萬法本空,眾生不知,認為實有,起惑造業,生死不絕,是由法執之故。悟一切法,皆無自性,其體本空,名得法空。世人皆為我執、法執所蔽,所以不知自己真心,大乘法門,若要悟心,先須信入「人空」、「法空」之理,則悟心有期,剎那合道,若不信此二空,專求福報,是門外漢,決不能得佛法利益!
悟緣:弟子叩謝 老人家釋心之恩!如此說來一切人事營為,都是累世業力驅遣,識心所生,猶如夢幻泡影,空而不實,經云:「不知諸法空,恆受生死苦。」若能悟入二空,便證無生法忍,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怪六祖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又云:「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但用「此心」與「率性」,與「一指玄關」,更是異曲同工之妙也!
師母:是也!修子學教參禪,俱圖大徹大悟,徹悟之境,即是明心見性得無生法忍。而修子一心求悟「性理真傳」,即應了悟,一切諸法,緣會則生,緣散則滅,非有而有,幻相不實,有即非有,當體是空。曰:「緣生之相,既是虛妄」。如此見性真實,便能了了見觀森羅萬象,都是自己本性上因緣所生,謂之「妙有」。故學道之人,須明「緣起性空」,若悟緣性,則脫緣縛。
   緣性者,緣生之性,即是佛性,十二因緣是輪迴相,佛性是輪迴性,見佛性則輪迴斷。緣縛者,即是十二因緣輪迴之縛也。
   故證性即明瞭緣生之理,明瞭緣生之理即證人真性。大乘之教,入門便教觀緣生法,為將來悟入正因起見。佛法以空為主,說空以因緣為宗。因緣即是緣起義,(緣起即緣生)凡夫不信,迷人不知,小乘權教雖知而不徹底,唯大乘菩薩學佛乘者最須於此著眼。佛說心地,乃說二空人(人空、法空),無緣生義。二空不悟,人之識心,造善惡業,故有昇沈,而其真心本來不動,識心為累,枉受輪迴。當知惑業苦海,皆由因緣所生,緣生性空,故曰人空。根塵亦是因緣所生,根塵無性,一切是空,故曰法空。要知若無「緣生」之義,則人法俱實,
   真心不顯。有「緣生」義,人法俱空,真心直顯,得本法身,即為佛果。法身如虛空,故曰真空。真空體內,十方微塵剎海一切俱現。故涅槃經云:「佛性者第一義空,悟第一義空者即是智慧。」又深密經云:「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雜染相法不斷故,壞證微妙淨相法。」若能悟入緣生,即證無生法忍,即是大徹大悟,大乘學人,當如是是行,勉之!勉之!
 今夜至此停筆,吾回理天!



 
天道佛音---第四篇 發菩提妙心
第四篇 發菩提妙心
   月圓虛空大地明 慧光普照度眾生
   菩提妙心人人有 薩性早發破塵情   吾本
   月慧菩薩 欽奉
慈旨 下臨人間 績書金篇 恭參
㊣駕 再面悟緣 天時緊急 道務紛焉 為整既倒
   倒駕金蓮 細宣真理 望結佛緣 白陽弟子
   天命在肩 各立標竿 奮勇道前 替師分憂
   代母救煎 時運逼切 莫再留連 咳 咳
  九六原靈自執緣而迷住凡塵迄今,歷世生生死死,脫骨如山,受苦受災不計其秋矣!今逢天開文運,諸天神聖應願應命,廣垂登天金梯,到處挽救溺靈。無奈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雖慈悲,難度無緣之人。故輪迴不絕之迷子,若欲早曰解脫輪迴之苦,即應早發本
有之菩提妙心也!
  發菩提心者,又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賢心、道心。再簡云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常釋為:「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覺也。此「無上心」,「正等心」,「正覺心」,乃為發心修道者,認理歸真之準則也。故發心之心,必全通無上、正等、正覺三義。否則發心偏邪,自墜邪道,乃是自作自受,豈不冤哉!
悟緣:弟子叩安 師母老人家!
   修子欲脫苦海,必先發心,且必發出全貫「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否則易墜偏邪,此乃目前道務上最明顯之影射實跡。因凡夫不能發「無上」心,則自滿現狀,驕傲自高,或自甘墮落,隨波逐流,懦弱消沉,或怨天尤人,屈服在氣數命運之作弄下,不能斬斷一切罣礙,衝破所有困撓,雖有發心,因缺「無上」義,故初誠:中亂;末頹;終亡矣。再言修子發心修道,若不能涵含「正等」大義,則不悟「萬法平等」,不明「生佛平等」之意,徒造口業,攻伐爭辯,分別對待,私我獨尊,紛亂道務聖業。若是修子發心修道,不通「正覺」實義,則廣修萬劫,不證正果,只落福報之域,遺憾最大。
   弟子叩請 師母老人家大發慈悲,釋解如何下手融攝「無上」、「正等」、「正覺」三心之訣!
師母:悟緣所請之題,正合末法眾生所必悟之要點,吾當應機說之!
   菩提心者,統為自性清淨心,此自性清淨心,生佛平等,人人皆俱,不增不減。
   發者,發起也,開發也。非觀照不能發起,非觀照不能開悟。
   故發心者,即觀照此自性清淨心也。
悟緣:云何為自性清淨心?云何觀照自性清淨心?
師母:自性清淨心,即吾人之真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真如,亦名實相,亦名涅槃,亦名法性,亦名法界。妄念依之,而成三界,為世界成立之本,人生緣起之源,眾生不知,無始以來,從未觀照,枉造輪迴,沈淪生死。仙佛教人返觀內照,即是入佛性,入法身,入真如,入實相,入涅槃,入法性,入法界。頓斷輪迴,速出生死。是故萬法根本在心,行法根本在觀。大乘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涅盤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中庸云:「率性之謂道。」發菩提心論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今人欲求成佛,而馳心外求,哀哉,未曾發心,而修雜觀行,只得生天果報,不得出離輪迴。發心即是觀心。觀心即是願解如來真實義,亦即澈悟自性本自俱足「無上」、「正等」、「正覺」,依此義觀照萬法萬緣,則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密矣!
悟緣:感謝 師母說此觀心融攝妙義。弟子唯恐末法眾生慧為業覆,難以契會佛心,尚祈 老人家慈悲,於淺處論示,以引修子遵循發心也!
師母:善哉!愛徒之心可嘉!吾理當應緣開玄,以盡法力也!
   「無上」、「正等」「正覺」義雖為三,實則全包融含攝於自性之中,絲毫不遺。眾生累世輪迴,從未觀照,故曰未發心也。今欲了脫生死,必先發心,若能發心,頓昇理天也!佛道「無上」誓願成,「無上」妙意淺釋為「無常」、「無我」、「無生滅性」也。
   眾生為何輪迴不止,入苦不出,皆因不明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強執「有我」之念,故而永遠解脫不得。因為「有我」繼而起心動念不離貪、瞋、癡、分別、對待,故又失卻「正等」大義,如此永遠迷惑在「認假為真」之妄念上,當然不能進入「正覺」之原來面目!
   今以淺例,略說「無常」、「無我」義。世人常認四大假合之肉身為「自我」。其實人之身體,秒秒都在新陳代謝,試問前秒鐘的「肉身」與後秒鐘的「肉身」一樣否?一年前之你,三年後之你,甚至每秒鐘的你「肉身」都不一樣的,如此一生中的「肉身」幹變萬化(無常》,到底那一秒鐘的「肉體」才是真正的你呢?所以癡執肉身是「我」的觀念是錯誤的。或許有人會說,肉身雖不是我,可是在我的身內,確實「有我」的思想,而那個思想就是「有我」。哈哈!思想,前念後念,念念相異,忽東怱西,昨日認為對的,今日也許就又推翻了,前念認為錯的,後念卻又認為對了,如此反覆無常,顛顛倒倒,到底那一個思想才是真正代表你呢?人就是不能洞澈肉身、妄念之「無常」、「無我」,故而強「認假為真」,徒造一個「假我」,用以把「自己」跟「大我」虛空法界分割了,因此為這個「假我」辛苦鑽營奔走,造業受苦,而永遠不能找回真我,入正覺而解脫也!
悟緣:如此說來,欲修道者發心,當先開悟真我之如來意,用此觀照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進而覺悟真我之湛明清淨,徧滿虛空,不動不搖,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性。如此方是真正地發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師母:是也,世人每每誤解修道人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其實唯有徹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人,方能放開一切束縛,置生死於度外,真正地盡力去開創大業。因為體悟「無我」義之人,即不會再被「自私」所覆,而解脫因「自私」所引生出來的三毒與名利韁繩。如古今中外證道者之大忠大孝與貞潔廉明之表現;而大慈大悲之仙佛菩薩等,何以能捨己救人;殺身取義;頂劫護道?
   很明顯地,此種大無畏之精神,都是發了菩提妙心的正果!
   今夜至此停筆,吾回理天!



 
天道佛音---第五篇 天命與金線
第五篇 天命與金線
   三界內外天命尊 萬德莊嚴正乾坤
   金線普照應緣路 法身同覺一玄門   吾乃
   月慧菩薩 恭領
天旨 降光凡塵 續著天音 禮參
㊣駕 會面愛徒 摧動靈筆 把道來宣 悟緣靜心
   同著金篇 護法已到 速速開言 咳 咳
  天命金線一事,目前白陽道場實存許多混淆之論。若非真有承得心印者,往往誤解輕忽此事。小者自敗道基,大者混亂道務:誤人生死。代天宣化之賢,豈可不於此自慎誡人?
  金線一詞,無影無蹤,本乃上天垂釣有緣而降。非以覺心相悟不得其真。非以道德相承不得其命。金線互有規矩,各立行之,隨度有緣,皆不互相惇逆。唯有以承上啟後為旨,以性理真傳為宗。千門萬教如是,白陽慈航更應如是!昔時大道尚未普傳,曾有不闖佛堂之
說。此意在啟導後進專心一致,把握聖緣一線道脈,即須精一修行,莫教心生好奇而生異端。此亦欲令道務不致紛亂。今時大道普傳,雖不相闖,亦不可以金線之異名而分別門戶。應悟「金線合同」,「天命合同」之理,左鄰右舍,盡是一道之親,四生六道,更為同胞手足。雖各有佛緣師承,需各遵親命。然人與人之際不可無倫理之情,是以相互往來,同參同契,當亦無有不可。若是死執以一線獨親獨尊,下親他系,甚者圍起銅牆鐵壁,自限門戶,則收圓大道由此差別分門!試思: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豈可閉門造車,夜郎自大乎?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可見天命之尊貴全在此「性」字上!凡能承擔「性理真傳」之人,必是身擔天命之才。而承擔「性理真傳」者,必悟「如來真實義」,必行無為無執參贊天地化育之大功。故云:「道貫古今,德配天下」也。天命來自與菩提心相會之覺悟光輝。天命並非招牌,隨人高興,想掛就掛,或借此來引人傲人。
  天命之流露即是道德之顯形。它所代表者乃是「人心與天心契」。亦即大乘佛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神聖使命。白陽法門奉天承運,所要普傳者即是「性理真傳」。因此凡是澈悟性理真傳之白陽賢良,皆是身擔天命代天宣化之棟樑,而天命真與假,則端視其覺行心法妙意與否?若是真會之人,必能行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之法心,更能圓融平等三界十方一切生佛也!故而身擔天命之人,必需心參天地至道,身學聖賢遺風,而承先啟後,上不愧天,下不怍地,外弗欺人,內不欺己,由慎獨而獨善己身。上不愧父母,下不愧兄弟,內無愧妻子,外無愧親朋,由齊家而治家。上不負邦國,下不負生民,外不負師長,內不負所學,由行道用世而覺己覺他。如此勸善去惡,存平等心,行方便法,栘風化俗,端正人心,以運補天地之功,以引正心為教,以行無為而為之道,以貫無欲無執之德。如此身擔天命可言無愧矣!
悟緣:弟子叩請 師母老大人聖安!
   當今末法之秋,常聞某某門戶、某某人,才是真宗、正脈、真天命,唯有向其皈依,方能得道。甚至互別瞄頭,修子被其迷惑,不知何去何從,敢請 師母大人,於此略示明路,以引修心!
師母:古聖雲:「君子有三畏,一畏天命之令,二畏大人在上,三畏聖人之言。」故修士每將「天命」當作自己追隨之目標,此乃必然之常理。但是要敬畏追隨「天命」之前,必先明瞭「天命」雖是至高無上,但也是無形可見。不可盲目跟從,要知:說有天命者,未必就有天命。而不說有天命者,不一定就沒天命。因為天命即是天理,亦即佛性慧命。世人往往藉用各種手段來追求天命,甚至自稱負有「天命」,而評他人無「天命」,或云:他擁有真天命,別人的是假天命。從此種現象中可以探出世人自私我執,毀人等妄心。凡是自我標榜,排斥他人之作為,離「天心」已遠,那有天命可言?所以世人在修道過程中。聽到某某門戶、某某人,才擁有天命,才是正宗真脈,切莫盲目跟從,而應用理智慧眼明察之。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天命」是一個率性修道者,由「凡命」昇華成「聖命」中的一種「尊嚴」稱呼!其實敬畏「天命」之真義,乃是在尊敬代表天理之實際道德。而不是在盲目崇拜「天命招牌」!
悟緣:弟子領會矣!可是修士常言「領天命」又該作何解?
師母:天道佛音奉旨著作,此乃領天命也,此天命乃「德能」所感召。如同人間「派令」某人為某職某事,代公處事。因此若把領天命換成「領使命」,則比較容易明白其中要義。如某人因其德能修養已然可合天心,因而感召上天賦予代天宣化之聖職,此本無形之天命,人類較難接受,故常藉開沙飛鸞方式,表顯成音相,使人類能接受,並依之代天宣化也。但此中所尊貴者,並非有形之「天命」名相。而是無形之道心德能也。故領有天命之人,應瞭解其意義與責任之尊貴,上體天心,下濟群生也。易以言之,某人承擔「天命」後,若有違道背德之事,則「無形之天命」自除而變成無天命之人。故修士所應認真者:德也、理也、能也、心也。而非是外相名詞之「天命」也。
悟緣:叩謝 師母大人釋惑之恩!可否再請 老人家於淺處開示領有天命之賢良,如何自覺覺他?
師母:領天命之人,即是上天派駐人間之使者,必需以下列幾點為遵循原則,方能自覺覺他也!
   (一)能行忠恕慈悲道。   (二)能行三綱五常道。
   (三)能行解惑釋疑法。    (四)處無愧無驚境。
    (四)能適恬默養理智。   (六)能圓通啟導諸根。
   (七)能平等萬法應機。    (八)能活潑積極宣化。
   (八)能眾善奉行無執。    (十)能諸惡不染淨業。
    果能如此,則無門戶對待之心,無攻訐諍評之事,無矜躁偏急之為。非但澈悟「天命之謂性」,更能「率性」而顯道。領天命之人切忌自譽毀人,高高在上,反而要能凡事躬親以身作則,為後學立定燈塔。故金線無量無數,卻歸於真理同心大海。吾望在世辦道之賢良,能深體「合同」妙義,體認天下一家之佛心,則道盤幸甚!眾生幸甚也!
    可,今夜至此停筆!
    吾回理天!



 
天道佛音---第六篇 無量功德心
第六篇 無量功德心
   無相布施第一功 執著福德總是空
   量力盡心不勉強 一切俱足覺元容   吾本
   月慧菩薩 承受
㊣旨 飛下雲端 恭參
㊣駕 投光愛徒 子時又至 悟緣靜畢 端正心蓮
   合靈著書 責任重大 慎心慎念 代天宣言 咳 咳
  昔日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今日末法時期,道劫並降,道醒金玉,劫收頑石。迷昧修子雖能廣修喜捨之行,卻不能領會「實無所得」之心。六祖云:「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超生了死是白陽弟子所追求之境界,而性理真傳更為白陽大道解救眾生之無量功德心。功德雖是強言之名相,卻是天真獨露之光輝,故六祖示曰:「功德在法身中」。法身即菩提自性,即徧滿一切之理天也。故唯有好好體悟性理真傳,方「有功德」可言也。修子能識自本心,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三世諸佛共此一心,頓見悟開,則覺「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密」之玄奧,故曰「見性是功」也。
  平收萬教,乃白陽大道鑒於末法之際,千門萬教,各自尊大,互輕互伐,萬靈異類,更是差別對待,相毀相滅。故提倡萬教平等,皈本認根之呼籲,以期平息爭鬥之劫煞,齊臻萬靈合同平等真如理界。也唯有如是,方能真正普度三曹、收圓九六。故更能由此認識「平等是德」之實義也.
  修子聞此「實無功德」之言,切莫著空,若是空心自執,即落頑空。修子當悟此空乃真空,念念無滯。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吾人性空,亦復如是。白陽弟子悟此真空,見悟性理,當然可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大乘佛法,故壇經云:「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白陽佛規,嚴謹齊心,無論地位悟境之高低,皆以低心下氣為進道途徑。效法彌勒祖師之虛融萬物,皆大歡喜。故「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又白陽法船為廣被各類根器,徧引種種之心。故於實行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中,通貫各教源義,深入淺出,於末法中巧傳心法,不著於法,不碍於法,於自性中建立萬法,心無四相,念無染淨,故云:「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修子欲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故白陽弟子每日行功立德,心即平等,常行普敬,常斷分別,常作觀心,識自本心:盡虛空,徧法界,無微塵芥子許,非汝心所在處!(一切俱足)。盡虛空,徧法界,無微塵芥子許,是汝心所在處!(實無所得)。若得如是,可悟無量功德心矣!
悟緣:弟子叩請 師母大人聖安!
   壇經所云:「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又云:「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綜觀經典所載,皆是示人修心為上,但是「心」之名目繁多意義深奧,可否請  老人家,大略示之,以明無量功德丁心」!
師母:法身,法界,自性,佛性,真如,實相,本體,一本,第一義空,畢竟空,妙明真心,一真法界,一實境界,全體大用,不生不滅,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菩提,大圓滿覺…等都是一心之異名。「心」即無始無終之「時間」和無內無外之「空間」,所「合同」而成之靈明覺性。「心」即「無量壽」,「心」即「無量光」,「心」即「無生老㊣」。「無量壽」中含藏永恆的福德天恩。「無量光」中綻放全知之智慧愛心。
   「真心」在生死中,而從未生死。「真心」處五濁內,而從無垢染。宇宙萬象,即是此心之現象。宇宙之本體,便是此「心」之本體。「相」從「體」起,「體」寓「相」中,「理」體也,「氣」用也,「象」相也。寓理帥氣,居常處變。「現象」與「本體」非一亦非異,故云:「全波是水,全水是波」。
   迷時,迷此一心。悟時,悟此一心。修時,修此一心。迷時曰
   眾生,證悟即名佛。凡夫全迷此心,諸佛全悟此心。小乘但證
   偏空之境,歸小涅槃。菩薩分證妙有之境,猶如隔紗望月。
   若言「心」與「念」,則「心」是體,「念」是用。若論「心」與「性」,則「性」是「體」,「心」是「用」。然而「體」、「用」一如,「心」、「性」不二:故能悟得自心者,即所以「見性」者也。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故修子當於「無常」之森羅萬象中,悟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之「真常」。更於人法「無我」中,體覺徧足一切之「真我」。如是了了明明,無量功德俱在自性中全然見澈!
悟緣:百叩 師母大人釋此無上妙心玄義!
   行道立德之人,常有執著外在所行於世間之善為功德,並期賴此功德以證蓮位,而得諸福報,此誤解深矣。原來真功實德,行立於身心,不假金銀財物亦可成之。常觀本心,常覺本來,即是真功。誠於中行於外,即為實德也。
   故但用心於內,而形於身外。即是功德也。反之若以引度多少人求道,勸化多少以持齋,成立多少間佛堂以作道場,布施多少金錢,即謂立多少功德,可成何等果位,是以福德當作功德也。
   福德,有量可計也,受報而盡即無矣。功德,無量可計也,永恆不朽者也。一修報身,一修法身。報身入輪迴,法身出輪迴。明心見性者,悟此無量功德心也,見此無相功德性也。
    當一人行善布施之發心時,其誠於中,信於外,願如一,即為此發心之功德性也。其所普照而感應於人者,即其功德力也。真誠之心,發端於無端之虛空中,則其感應之功德力亦無量也。若非發自真心於自性,而以法導人,以財施人者,則難免得失心之罣礙。如此執著所行之善,任爾成就多大善業,亦只是可計可量之福德而無功德也。
師母:悟緣所言甚是!修子當體認唯有無量功德心,方可普照三界十方,覺己覺他!亦唯有無量功德心之信、願、行,方能徹底實現收圓九六,普度三曹之理想,修於當於此自強不息也!
   可!今夜至此!
   吾回理天!



 
天道佛音---第七篇 一心合三極
第七篇 一心合三極
   無極理天法身依 應身太極氣天騎
   佛極象界報身在 三極如如原是一   吾乃
   月慧菩薩 恭奉
天旨 續降凡間 緣開金篇 禮參
㊣駕 穩合徒靈 子時將至 悟緣靜心 屏了諸塵
   沐光天恩 天時顯化 運轉筆靈 咳 咳
  夫天本一天,極本同極,心原同心。所謂空色不異如如是也。今道務之中,常把一天分成理天、氣天、象天;一極分成無極、太極、皇極:一心分成道心、人心、肉心。故而修子隨論入囚,由此而生善惡高低之念,雖明:人得一日大之理,卻行離一之業。哀哉!聖賢設法應才應根之論,無非在方便之處開門,於慈悲之地施法。無奈眾生不悟萬法皈一,萬法皆空之理,故不能覺會三天同天,三心同心,三極同極之妙。
  白陽大道奉天承運,普度三曹、收圓九六,平收萬教者,不僅要弘揚性理真傳,更要讓末法眾生皆能體悟一心三極之玄奧,此點白陽弟子可於五字真經中領會。而由此明白應運收圓佛闡揚一心三極之大慈大悲心懷。白陽大道之五字真言,啟示慈悲之救世主 彌勒慈尊,如何信解行證「一心三極」之境界與歷程。
  彌勒慈尊之生命實相曾經像所有三世諸佛眾生一樣,為了超越有限、短暫、相對之現象界,追求無限、永恆、絕對的本體世界。因此唾棄現象世界之一切,乃至於斬七情、斷六慾、掃三心、飛四相,期望達到無限、永恆、絕對之本體境界,此者可謂 彌勒慈尊之無極心(法身、理天)之驗證,認為現象世界虛妄不實,因此一心追求超越甚至唾棄現象界,以達到空無所有之境地。但是 彌勒佛心不只於此而圓滿,它之太極心驗證了本體不離現象,現象不離本體色不空二之應身。因為若執著在本體方能永恆、絕對、無限,乃是遭受永恆、絕對、無限所局限,(應無所住亦是一種住,空集合亦是一種集合,無色亦是一種色)而成為有限、相對、與短暫。因此 彌勒佛心不止於無極心,更進一步體悟行證太極心,使本體與現象如膠似漆,本體中能顯能藏現象,現象中能顯能藏本體(道用,常應常靜)。彌勒慈尊之皇(佛)極心又更深一層體悟現象即本體,本體即現象,因而人類可以建立地上天國!世界大同淨土也。
  彌勒慈尊之生命實相經過無極、太極、佛極之心路歷程後,體悟此無極心、太極心、皇(佛)極心,乃是自性靈魂本來就具有,分言之一而三,合言之三而一。從此 彌勒慈尊之靈魂,信解行證「一心合三極」,而成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救世主。白陽弟子若是瞭解白陽大道之五字真言妙心,則知白陽大道即在發揚一心三極之法義,希望藉此普度眾生,讓所有眾生信解行證一心三極,效法 彌勒慈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大慈大悲。白陽弟子應體認只要所有眾生都能信解行證一心玄極,闡揚性理天道,完人道、配地道、應天道,那麼自由、平等、博愛之大同世界,及無限,永恆、絕對之地上天國,人間淨土,必會在有目共睹之時來臨。
悟緣:弟子叩請 師母老大人聖安!
   修士每言人間似苦海,輪迴最悲哀,故百般精進,祈能早日超生了死,登理天、面 無生。或云三期末劫,如何可怕,要求人如何如何方能逃災避難。今聞 彌勒慈尊一心三極妙法,頓然明白所謂超生了死,乃是澈悟自性一心三極,不貪生不怕死,人生死度生死,而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者方能登理天,而真正地不為輪迴劫難所制所苦也!
師母:是也!佛云:「心淨即佛上淨」。覺者:人間即理天,迷者:身處理天猶溺苦海也。故地藏菩薩言:「吾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蓋其體悟一心三極,故入地獄亦如登理天也!
悟緣:叩謝 師母流傳天心之大恩!弟子愚昧,恐今末法眾生慧為業覆,不能深入佛法大義,懇祈 師母大人於淺處廣為解說。
師母:善哉!吾當應緣而說。
   佛有三身:法身、應身、報身也。法身即無極理天;菩提自性。放諸彌六合,卷之退藏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遠弗屆,無微不入,非垢非淨,非方非圓,非青非黃,人人本有,個個具足,三世諸佛,蠢動含靈,皆同此身。此身非言可說,故佛云:「不可說」。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法身乃宇宙萬象之體,諸法緣起之源,十方諸佛之母,無量功德之根,無量智慧之心,無量妙行之本,天地萬物以生,曰月運行以成,有情無情以存,千經妙理難宣,萬典奧義難詮,不畫、唯佛覺,不言、唯聖明,名大道名上天,曰真如曰中庸,曰菩提名實相,尊曰 無生老㊣,天言無極理天。
   佛云:「不移半步到西方」言此也。又云:「心淨即佛土淨」亦言此也。故理天處處皆是,爾在理天,他在理天,我在理天。爾有理天,他有理天,我有理天,共一理天,言說難詮,唯覺可登。理天不生不滅,故信解行證法身者可名超生了死。六祖名言:「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其已悟證法身故登理天而大轉法輪也。(法身乃不可思議,不可言詮,以上皆形容也)。
   應身即大道之用,如鏡應物,一氣流行,隨緣而轉,運行因果之成、住、壞、空者即此應身氣天也。 彌勒慈尊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儒家之參贊化育,自強不息。道家之無為而自然者。皆是啟示大道妙用應身之名言。應身無形無相,因緣而用,或云因果,或云五行氣數,故應身大而合法身,不離法身,即是法身(大願者能涵蓋一切而不執不住)。小而執緣而成願力身。故修子必須大其願以合法身。如 彌勒慈尊之普度三曹、收圓九六、龍華三會。南海古佛之聞聲救苦。大乘佛法之世世願行菩薩道等,皆是大其願力以合法身之聖例也。
   報身者象天皇極也,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森羅萬象如是,眾生亦復如是(行善獲福報,作惡受惡報),然報身不離法身、應身。故修子當悟一心三極妙意,悟法身、行應身、修報身也。悟法身者,信解覺悟無極心登理天而超生了死。行應身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修報身者,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也。(圓滿報身即合法身矣!)
悟緣:弟子百叩 師母大人解此甚妙法義大恩!
   由上當可明白理天諸佛由人作之理,更明天堂地獄皆由心造而如來乃無去無來之妙義也!
師母: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定之本然即定法身理天無極。率領這本性運行一切,即是萬物遵循之應身大道。修報身即修養這種率性之本能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也是一切教化之共旨。故「天命之謂性」是無極,「率性之謂道」是太極,「修道之謂教」是皇極。白陽修子,身受性理真傳,三身皆具,若能當下體認信解行證「一心合三極」之道,則超生了死,回理天、面 無生,甚而同助天盤,皆無所難矣!



 
天道佛音---第八篇 無緣大慈
第八篇 無緣大慈
   與樂喜捨莫執緣 若水無痕不動天
   大學之道皆佈滿 率性行慈會玄玄   吾乃
   月慧菩薩 欽承
慈旨 應降蓬萊恭拜
娘顏 握筆理開 天運之際 交換子亥 道務翻新
   時也應該 白陽佛子 趁早安排 弘揚聖理
   舒暢母懷 天道佛音 登蓮梯階 各需細悟
   救迷醒呆 天命普化 同登蓮台 咳 咳
  
  一切萬法皆由因緣生滅,這個不曾生滅。自性不曾生滅並非是空,不曾生滅更非是有,因為有與無皆非天然,空與不空亦非因緣。不空之空強名真空,非有之有強曰妙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即如來藏,妙有即第一義空。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大乘佛法提倡「無緣大慈」以常轉法輪也。
  「無緣」之意即在闡示自性第一義空,不因諸緣生滅而有所染縛,亦即實無所得之意。三世諸佛明悟此玄,故能無住相佈慈而度眾生也!「大」者即是廣泛、普遍、無限、一體、全融之意。「慈」者即與樂也,亦即讓眾生得幸福法喜光明之意。故無緣大慈即是能了覺自性之「無緣空」而廣泛地、普逼地、無限地、一體地、全融地給眾生幸福快樂法喜與光明。
  平常大部份之人類與生物,都是以損他利己為競爭原則,希望無限地滿足自我之慾求,故爭奪其他人類與生物之幸福乃是常見之事,有者甚至殘害異己之人類或靈性生物。有些人幫助與關心他人他物,其實是以利害關係作為條件的,因為他所幫助與關心之對象,都是自己所認為有切身關係的。於是他還是殘害攻擊或不關心與自己沒有切身利害關係的人與物。更進一步者則以是非的條件關係為原則,他能幫助與關心如朋友、父子、夫妻等。或則盡心盡力於某種榮譽美名之追求,但卻忽視了或消滅了某種非關係自己的人與生靈,例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很好的說明。諸如上述,雖然在程度上條件關係上有差別,在標準上條件關係不一樣。然而他們都同樣受到條件關係與原則之限制與束縛,致使身心都未能充分發揚出無限自由之本性,故儒家指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溺己溺」,「兼善天下」之金言。白陽弟子奉天承運普傳真宗,即是要發揚這種毫無自私、無所求、無條件之無緣大慈精神。
  故修無緣大慈者,不僅能夠以德報怨,而且能夠不執著對方是否願意或能否回報,他能與眾生萬物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起。因為執行這種無緣大慈的精義,故能生活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樂園裡。而這種精神也正是基督所提倡「博愛」之指標。白陽弟子試悟:普度三曹、收圓九六,若無澈悟澈行無緣大慈,何以達之?
悟緣:弟子叩見 師母大人聖安!
   四生六道累世輪迴,諸菩薩心持大慈大悲,不忍眾生淹溺於苦海而不救。然既發心救度眾生,又要不著四相,不染因緣,常應常靜,應緣不變,不變應緣,則必體悟「無緣大慈」之精義不可!今日擔當普化收圓聖業之修士,徹底明白「無緣大慈」法心者,當然不少。但末法蒼生,執著較重,往往把「無緣」誤解成沒有因緣,而終日逃避塵緣,自認以此為求清淨之法,或入深山,或閉門謝客、或離人群,種種修法,已離大菩薩入生死度生死而超生死之本意。淺言之,體悟無緣大慈者,必是 一大事因緣之主人,必能廣結佛緣拔度眾生也。蓋「佛度有緣人,沒緣度不得」。既是沒有廣度眾生之一大事因緣,又如何行其大慈乎?故白陽大道,提倡道降火宅,庶民同修,以期人人了悟「無緣」而為一大事因緣之主人,更盼人人皆能覺行大慈而建立人間淨上,甚而究竟佛國也!
師母:愛徒所言不差。儒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雖無形相可見,卻運行於一切萬物之內外。故天地未生之前既有此道,天地生時,此道貫滿天地之中而運行天地,天地滅後,此道不滅,再以此道開創天地,如此自強不息,而大道本身並無增減生滅之改變。若以佛家語而言則謂萬有因緣而生,各隨因果律而成住壞空,佛性不動不變,故佛性為「無緣染」之緣起性空也。悟此原來之覺者即能應緣大轉法輪,佛光普照三界矣。如此無為而無不為之運轉天地之心,或云:天真獨露之天然行為,就曰「無緣大慈」也。
悟緣:可否請 師母大人舉幾個淺例說明此「無緣大慈」之實際,以讓修上有所遵循!
師母:善!吾就應愛徒之請,略為淺釋。
   天之覆,地之載,三光之燭,無分爾吾,遍及一切,養育一切,無執功德,無著四相,永遠自自然然。此者天心無緣大慈之流露也!聖人之教,因才而示,有教無類。佛陀之慈,遍及四生六道,說法四九,尚言:「若有人說佛說法,是人謗佛。」
   此意安在?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降生,在人間留下無緣大慈之模範。今逢天開文運,白陽大道,奉命普化三曹,收圓九六,白陽修子正應好好發揮此無緣大慈之精神,以自覺覺他也!
悟緣:叩謝 師母大人開示之恩!
   上天覆蓋萬物,大地托載眾生,三光普照古今。不因為你是仙佛而特別厚待,更不會因為它是化生之類就加輕怱。空氣之長養眾生,不論男女老幼,不分高矮肥瘦、不別美醜善惡,總是一樣地供給呼吸。太陽光不會因為你剛升了官就特別照耀你,不會因為他剛做了壞事而不照暖他。想想天地之運行那麼的自然,雖然無言無語,卻在默默地闡示最奧妙的佛法真理。難怪古哲要云:「萬物靜觀皆自得」。
   弟子再恭請 師母大人,開示修在火宅之士,應如何實踐無緣大慈之道?
師母:子云:「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夫富貴、貧賤、患難、夷狄者各有其道、各有其德,體其道用其德,行而入於世間,各素其本位,各盡乎其心性,知天而事天,無為而為之,無求而行之,但以此率性而之可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者即無住也、無緣也。常有者即大慈也。三教聖人原來同心。修士志於學道,亦當不淫於富貴,不移於貧賤,安順於患難,無別於夷狄,盡心效法 彌勒慈尊之笑開天下一切愁之胸懷,於緣會處行其所當行也。白陽修士體悟無緣
   大慈而能素行其本,則士、農、工、商,各正其業,各精益於福利生民之事物:父子、夫婦、兄弟,各盡其天倫之職責,總之,人人各素其本位,各盡其天職,而於世間行其所當行之一切合於真理,合於道義之行為,則人類之社會與家庭組織即如天空之星辰,各依其軌道,恒行於空際而無互為侵撓與觸撞也。如此由小而大,而一而全,則白陽大道之神聖使命可達矣!



 
天道佛音---第九篇 同體大悲
第九篇 同體大悲
   萬靈同體顯覺心 拔度同胞返全真
   煩惱無邊誓願斷 佛道無上大悲行   吾乃
   月慧菩薩 恭奉
㊣旨 靈臨紅塵 禮請
娘安 績參法文 白陽大道 漸逢清明 有志之士
   掌握機箴 以身作則 承古運新 咳 咳
  佛云:「三界十方一切諸如來,皆為一如來」此者示明萬靈同體之理,蓋吾人與一切眾生,本覺靈明妙性,上與虛空,並佛聖同一理體。基督云:「上帝與爾同在」亦即此意。無奈眾生自己不覺此同體之性,故謂之迷也。眾生因落後天,一點靈明寄在六根門頭照境,見色聞聲而被聲色所染變為業識,故名眾生。達摩祖師云:「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由上可把「同體大悲」淺釋為:一切眾生與吾同一理體,是以眾生有痛苦即是我有痛苦,(悲乃拔苦之意)萬物有缺陷即是我有缺陷。我要使自己幸福,必定要使所有眾生幸福,我才能幸福。我要使自己圓滿證佛,必要使所有萬物都圓滿,我才能證佛。因此只要在爾自性中所存在的眾生萬物有痛苦煩惱缺陷,同體大悲就不能畢竟完成。
  依眾生之眼光看來,這個存在世界的眾生萬物都有痛苦與缺陷,故而能體悟同體大悲者必能體會「眾生無邊誓願度」之宏願。白陽大道奉天承運要普度三曹,收圓九六,正是在實行「同體大悲」之偉大意義!故白陽弟子所追求地並不是小乘法之自了生死,而是真正同證無上道之大收圓!今日末法時運,有些人修道,是為求來生來世之大富大貴,或求昇天享受天福,或是為了逃避自己之劫難。故而天降真宗,普傳大道於火宅之中,提倡性理真傳,令眾生能體悟「同體大悲」之佛性,發大菩提心,行大乘法,而世世參贊化育與常轉法輪。白陽修子於此瞭解四生六道與己同體,千門萬教與我同悲同慈,如此自性之中就會先建立一個包容一切,拔度一切,平等一切,極樂一切之佛國,再由此推行成真正之大同世界,則覺行圓滿矣。
悟緣:弟子恭請 師母大人聖安!
   子曰:「民吾同胞,物吾同與」。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今應此末世, 上帝降下濟世寶筏,大施宏恩。苦海眾生,苟能真心體悟大道,照穿塵緣,辨明真假,堅定信心,自然能由小化大,由分而合,由殊而一,由迷而覺也。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知行合一,覺行圓滿方是實相實境,否則徒落「口頭禪」、「文字道」中,予大道實無是處!弟子懇請 師母大人開示一條簡易覺行「同體大悲」之法!
師母:善哉!修子既有學道之志,理當效佛發心。四弘誓願乃三世諸佛實行「同體大悲」之實際,修子依之修行必然無誤!
   「眾生無邊誓願度」為第一願!修子學佛實行「同體大悲」,即少數之眾生要度,多數之眾生亦要度,此世之眾生要度,世世之眾生亦要度。眾生究竟多少?於地球之人類有四十億,此乃單算「人道」。「畜生道」之眾生就非算數所能及矣!此外還有餓鬼道、地獄道、修羅道,以及天人道之眾生。然而這還只指地球而言。虛空之內,有無量無邊之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如此多,世界上面所住之眾生,數目更是不可思議。而彼無量之世界,無邊之眾生,皆有痛苦,都需要拔度!如果以為眾生太多而生退心,或只於一時肯度眾生,則皆非「同體大悲」之菩提心也。故修子於日常生活中,見老年人之老態龍鍾,六根暗鈍,便生憐湣拔度之心。見同修之間不能明理進道,即能發心度化。若見年幼失親之人,見孤寡廢疾之人,亦皆能發心拔度其苦。今日社會人心,道德漸失,怨憎之苦愈盛,尤以現今武器之殺傷力,更非昔日之所可比擬,如果發生大戰…,想到這裡,趕快發心,去度化這些可憐的眾生。大陸上之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爾等能大發菩提心去拔度他們,則必會由修身、齊家好好做起,成為一個敬愛國家,忠於道德之好國民。故「眾生無邊誓願度」,但必需由以身作則起也。
   「煩惱無盡誓願斷」乃第二願也。眾生之煩惱痛苦缺陷真是多到無窮無盡!故應發大悲心拔度其苦也。修子必先能斬斷自己之煩惱障,覺悟煩惱皆因執緣認假為真而來。了悟「原來無一物」之諦,則能化煩惱為菩提,進一步成為拔度眾生煩惱之一大事因緣之主人。
   「法門無量誓願學」第三願也,眾生無量無邊,而眾生之根機也就無量無邊,因之度生之法門亦需要無量無邊。眾生根機不同,應當「觀機逗教」;觀眾生是甚麼根機,就用適合之法門度他。例如眾生喜歡「禪」,就度之以「禪」,眾生喜歡「密」,就度之以「密」。因眾生之心千千萬萬,故需無量法門,但需切記法乃權宜之門,雖要法法精通,但卻不可執法自障障人!
   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大乘道位有:「三賢」、「十聖」、「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佛即是原來,故曰佛道無上。亦即真正地完成「同體大悲」,雖然佛道如此高遠無上,但為度眾生,必需發大誓願,不至成佛不止!這四弘誓願,在修行歷程上,前三願為因,後一願為果。但在「所為」之「目的」上,則後三願為因,前一願為果。所謂為眾生而斷煩惱,而學法門而成佛道。斷煩惱,學法門,乃至成佛道,並非為「自利」,而悉是為「利他」,無非是「為令眾生了生死」!是故欲行「同體大悲」者,必學佛發此四大宏願也!
悟緣:弟子叩謝 師母開示之恩!
   萬物本來一體,宇宙間之一切,都屬真理之一體,同有一個生命,共屬一個存在。雖然萬物間有差別相,但那只是表徵,只是這一體表現出來之屬性。在萬物同體之宇宙真象中,修士於自己因緣裡修行「同體大悲」,故其存在就會努力與眾生溝通,使人與人之間,使人與物之間,不發生衝突,而過一種和諧、互親互愛之生活。
師母:「同體大悲」之法心昭示一個真理:欺侮別人就是欺侮自己,損害別人就等於損害自己,人與人之間互相鬥爭,就是一種毀滅而製造痛苦的來源。因此小我若不能體悟大我,則自私自利之念頭就會帶來煩惱。故白陽弟子修習「同體大悲」,必需放棄私心,放棄個人個體化之觀念與生活,進而發展同體之大我,如此方能真正走向光明覺悟,充滿喜悅,充滿愛、和幸福之境界!



 
天道佛音---第十篇 無語話禪心
第十篇 無語話禪心
   忽覺童子到玄關 無言相對境乃寬
   仙壇書靜誰留久 古卷經深誦讀難   吾乃
   月慧菩薩 欽拜
天旨 臨凡著書 恭請
娘安 再動靈筆 績演天心 望諸有緣 皆會妙玄
   黎明曙光 賴賢共點 同引迷子 早返家園   咳 咳
  禪,以經驗而言,乃是自性之靈照。以境界而言,乃是不可思議言說之真空妙有。以內容而言,又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之如來真藏,是一切教義之基石,一切思想之母胎。其實當人們以這樣的「形容文字」去接觸「禪」時,不免又要失掉準頭,掉入障礙。
  「禪」是甚麼?「禪」既不是一種經驗,也不是一種境界,更不是一種主義。「禪」一點也不神秘,禪只是禪,不多也不少,人人都俱足,個個無缺欠。只有從禪的直接體悟中,才能知道「禪即佛心」,是要直透釋迦佛祖「廓然大悟,成等正覺」時,所悟所覺之「境物」;是要直探一切一切之源頭。禪、道、佛,本來,異名同旨。佛義之中心是「悟」,禪亦不例外。悟是參禪之目的,經云:「理可頓悟,事要漸修」。「禪」雖講究「悟」,但更重視實修。故悟並不就等於「禪」:「禪」也不等於「悟」,否則不重視實修,則流為一無用處之口頭禪,失去參究之本意矣!
  慧能六祖本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理念,指出心念仍然要活活潑潑,只是不著相而已。鏡子能照萬物,卻不為一物所黏著。同時對於外境之一切,全無分別之心,自性像鏡子一樣,善來時,照(應)明其善,惡來時,照(應)出其惡。而鏡體始終不受汙染。參禪者要打破執著外修之工夫,而強調心地用工夫。外修之工夫是借外來而使心念不動,這屬人為的,因此只能有短暫之效果。心地之工夫,乃是由明心見性之智慧,使得心地不受一切妄念之污染。這方是自然的永恆的真工夫。慧能六祖在於禪的功夫,更著重煩惱即菩提。所以不必怕妄念,有妄念時正好照出其為妄念。也不必躲煩惱,有煩惱,正好可覺出其為煩惱。如此心地上之工夫方有落手處。此間問題是在如何去用工夫,這工夫之最緊要處,就在於先要能「覺」,能「覺」之後,妄念自然不染,即使有煩惱也會轉成菩提,否則沒有智慧(覺)而要斷妄念,結果任何現象都變成妄念,草木皆兵,不妄也狂矣。
  禪乃本心,明顯處處皆是,隱微無一在處,文言難表,唯覺可會。天命之性此禪者之體也,人人本有,回頭即是,修子可會於無言之中乎?
悟緣:弟子叩請 師母大人聖安!
   據弟子所知,禪所講究者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大部份參禪公案之中,大都採用無情說法方式,用以勘破人們之語言與心識而直顯本覺。可是末法有情眾生根機淺小,一時無法領會禪意,致使大乘禪法不得其力。弟子懇請 大人借此機緣,於方便權宜處,略示禪心之應合處,以引修禪之慧!
師母:禪機遍在,悟在會心,語言難宣。今悟緣既有此心,吾即應緣亦可!爾就以白話略述禪宗公案幾則,以便於權宜說法也!
悟緣:弟子恭領聖諭!
   昔時二祖慧可問初祖達摩:「請師替吾安心。」
   達摩祖師卻反問:「爾心在何處?拿來,吾替爾安之。」
   稍後……慧可云:「吾尋既久,卻尋不出心來。」
   達摩祖師曰:「善!吾已把爾心安好矣。」
   請大人略示此中禪機。
師母:慧可祖師拼命想去找、去安之心,並非真心,而是妄心。真心是主體,如如不動,永恆常安。假如人們一旦想到它,或是企圖把握它時,便不是主體而是客體矣,當然也不再是真心。達摩祖師所以令慧可拿出心來,只是要他自己發現所謂的「心」是虛幻的,如此由於初祖這種出人意外之指點,喚醒了慧可二祖之直觀而了悟了自己之真心。
悟緣:原來如此,煩惱是菩提,菩提非煩惱,只差在覺與迷而矣。
   妙!妙!
   五燈會元中記載此一公案:
   龍潭和道悟云:「自從我來此地,未曾聽過您為我指示心要。」
   道悟云:「自從你來到此地,我沒有一時一刻不在為你指示心要啊!」
   龍潭不表同意,故問:「您指示了什麼?」
   道悟答:「你不妨再回想一下:你遞茶來,我接:你拿飯來,我吃:你行禮,我點頭;這不是處處都在指示你心要嗎?怎麼能說我沒指示呢?」
   龍潭低頭沉思良久。此時道悟又說:「悟者真悟,擬思便差。」
   聽了這話,龍潭開了悟。接著問:「如何保有這份悟境呢?」
   道悟云:「簡易也,只要順著你的自性,逍遙而遊;應著一切外緣,放曠而行;本著平常之心,而沒有凡聖之分就可也。」
   此則公案指示從生活中悟道,很適合道降火宅時之修子參照,懇請 大人開示此中禪機!
師母:修道並不需要任何與眾不同之作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雜識心地去歷事練心,久而久之,自能悟道。開悟是如此,保持之方法亦是如此。道是極平常之理,並不需驚世駭俗。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由此可知佛祖之生活也和常人無異。這可給一些追求玄異者一個指示:「從生活裡悟道」。中庸云:「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故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子現俱人身。只要率性而行,則應緣之時必是仁、義、禮、智、信也。故佛性人人天命而具,只要悟此、行此,則一切足矣!有云:人道 成,天道亦圓,修子還有何求?
悟緣:叩謝 大人開示之恩。
   傳燈錄裡記述洞山有一天在渡河時,偶然看到自己在河水中的倒影,頓時大悟,於是寫了一首偈子,偈云: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在,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叩請 大人開示此中禪機。
師母:此偈中之如如即指自性和真我,亦即道德經中之常道也。偈之大意乃指:
   所謂自性和真佛,就是你自己;既是你自己,自然不必向外追求,否則自性將離自己愈來愈遠。我今獨自在,亦即返回本心,皈一之覺,當然處處都可見到自性之流露,而雲處處得逢渠矣。至於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為何前後矛盾?因為洞山看到河裡自己之倒影,因為那個倒影就是「我」,由此見了自己本來面目,因而大悟。但是外在之倒影不能常住,所以要緣滅即過,趕緊放掉。假如仍舊執著倒影是我不放,那又陷於「我執」。故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天道佛音---第十一篇 福德與智慧
第十一篇 福德與智慧
   福德智慧顯莊嚴 菩薩由如見性顏
   一切善法皆修此 覺行圓滿結金丹   吾乃
   月慧菩薩 敬領
天旨 再臨凡塵 先請
㊣安 續書心言 文以載道 道需心參 文字般若
   會者明安 彼岸之境 此岸一般 咳 咳
  涅槃經云:「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者,則知佛性。」蓋以此二種莊嚴可以顯露法身也。菩薩初發心,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顯現法身者(德配天下),謂之福德莊嚴。修習正知見,淨盡無明,能顯現法身者(道貫古今),謂之智慧莊嚴。
  六度修行中,如布施等為福德莊嚴,般若為智慧莊嚴,福德屬於利他,智慧屬於自覺。故菩薩所行之一切善行,悉攝於此二者之中也。福智二德之重要性既然如此,故大乘般若法之福德,便是無漏福德,智慧又是圓妙智慧,因此福智慧超越一切萬法,故言福智無比也!
  再言福德又有「世間福」與「出世間福」之分。世間福者,由善業因緣而來,報由因得,報盡乃墮,此乃有漏之福。出世間福者,則由觀照般若而來(悉包一切善法),依其般若之深入如何,即得相應之解脫,此之謂無漏福德。因此福無盡,故亦無墮落也。
  智慧者又分二種,即「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也,(此即聰明與智慧之不同)。世間智可明一切世間法,執有而不能達空,泥塵而不能捨相,故還是被事所障之凡夫。而出世間智者,可了達一切出世法,明空離相,通達萬法,非但事障皆無,即理障亦除,達此智者即是超出三界之聖賢也。故此福此智如合而言之,世間福乃從世間智而來,凡以得福報為期望,如修橋補路,施米捨衣等之善行,即屬此類,因其不能徹見真空,仍住於世間之樂相以為樂,故還是有漏妄法也。而出世間福者乃從出世間智而來,雖然悉包一切善法,善無差異,然更能了達真空無相之理,非但能、所不生,即人、我亦已兩忘,故能觀照般若,見自本性之正法,方是無漏淨法也。由此看來;修福當修清淨福,修智當修無漏智,如能「福智無比」,則功德即不可思議矣。
  佛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言:「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修一切善法即修福德與智慧,福達無漏,智臻圓妙,故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之言,一般修子比較難明,蓋如來性中之善法,皆是權宜方便強名之謂善,因善本是自性本覺之直生事(率性),故實際是無所謂善與不善之別。此雖是真空無相無上之極意,然佛陀又恐怕眾生認執善法既為方便,致而忽略善法,甚至犯了蹈空之毛病。故又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明聖凡不二,有無合一之理。蓋善法者雖是因眾生而立之權名,然在一切善法之中,又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如執相住妄之善法,其本為貪求個人之利益而修,此即是有漏善法而非大乘佛法所當取之。至於離相無住而生之善法,因無妄想貪求,全率本真,真發菩提,故方為大乘修子當行之善法也!
  由此當明,布施本是菩薩修行六度之一,亦為大乘教旨之所當行,故絕不可廢棄,且此中當然包含法施、無畏施、財施三施也。佛云:「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者。」乃在告誡修子莫執善法,勿求福報,能如此者,即可福智雙圓,故又云:「是名善法」矣!
悟緣:弟子叩請 師母大人聖安!
   涅槃經云:「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者,則知佛性。」由此可知修子欲能明心見性者,必循此而行也。有云:「天上無弗功德之仙佛,人間無不忠孝之聖賢。」原來肯造功立德,忠國孝親,福蔭萬民者,皆是有智慧之人。蓋此二種莊嚴可顯露法身也。但福德要能無窮無盡,必以觀照自性佛光方能覺會,否則雖行善法,因執數德,圖求福報,終囚氣數之中,難脫生死矣!
師母:佛經曾舉例說明修子必需福慧雙修,在印度古時有兩位同胞兄弟,哥哥專門修福,弟弟特別修慧,結果兩人死後,哥哥轉世投胎為王宮裡之笨象,每日有人供養食物。弟弟轉世投胎為小乘之羅漢,淪為乞食為生。此者故事主要勉勵後人要福慧雙修,兩者之間不可偏廢,偏廢則不能知佛性。佛是福慧雙修之最高成就者,修行三大阿儈祇劫所得之福報與慧報,正果報身,兩足尊如來。倘若一意偏修福,雖能有所福報,可惜諸如愚蠢之大象一般,生命亦失其意義矣!若是一意偏修慧,雖能有所慧報,可惜諸如餓死之乞丐,生活上缺乏基本之福緣,怎能濟世活命,廣宣正法?
悟緣:弟子嘗聞,修福總要達至「三輪體空」,方能臻無漏之境,懇請 師母大人為愚開示!
師母:欲明自心,必從福德智慧下手,然布施修福又必達於「三輪體空」之境也。三輪體空,淺言之為:一應無布施之執念。二應無所施物之染著。三應無受施人之染念。而布施大概又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總之布施乃以廣大心量去度化吝嗇、狹窄之心量也。(人者仁也,既然做人,應該有惻隱之心與人溺己溺,人苦己苦之慈悲心腸,發喜捨心,施行救濟貧窮困苦之眾生,乃至體諒眾生,照顧眾生。布施乃完成人道之基礎,是充實修行人證菩提道之門。)一般世人,多數是自私自利,重視金錢、財物、名面。心地都狹窄、吝嗇而慳貪。若勸他施捨,有如斷腸之苦。卻相反地耽迷美色、賭博、飲酒,一次花費之數目即可救濟多人,甚者傾家蕩產,都在所不惜。俗云:「勸他布施說無錢,大限到頭用萬千。」殊不知今生能得享受豪華生活,皆是前世所布施之果報。而今生遭遇坎坷惡劣之生活者,亦是前生不行布施者。倘今生復不行布施者,來生定淪陷於貧苦窮困多厄之報應也。經云:「布施為第一波羅蜜。」實是良有以也。若欲布施切勿等待富裕時,或有聲望名利方肯布施,蓋揚名布施為有漏福報,隱名無住相布施方乃真功德妙智慧也。法施乃以教義真理呼籲人人自明明德而自律己身,進一步淨化人間社會,故修道辦道乃開黑暗之明燈,若不及早提倡正法,則難挽既倒之道德人心,故白陽弟子,應該積極推展道德教育,教導人人能知效忠國家,孝敬父母、守情義、明道理、敬老尊賢、尊師重道、和樂家庭、敦親睦鄰、善待下屬,乃至知廉識恥,謙恭溫恕於社會。今日末法之秋,人心不古,尤其歹徒如雨後春筍般到處作案搶劫、殺生害命作姦犯科。凡我白陽弟子,應各各負責,以淺說教義普遍於社會,導使彼輩接受社會教育,而懺悔前愆,矯正思想,提昇理智,做個有價值之人生,乃至解脫痛苦,咸登幸福之境也。無畏施乃教人應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殺身成仁,令眾生無災難,無畏怖也。故修子當體悟:要知佛性唯賴福德與智慧,兩皆圓滿,則證道可期,且可世世代天宣化,常轉法輪,白陽子弟,身擔普化三曹,收圓九六之神聖天命,能不於此自勉乎?



 
天道佛音---第十二篇 正法眼藏
第十二篇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意玄玄 正法眼藏一理天
   實相妙相無文字 佛味耕耘在心田   吾乃
   月慧菩薩 欽承
天旨 續降人間 繼著天音 恭參
㊣駕 提筆開言 千經萬典 心法一篇 悟者微笑
   迷人失蓮 正法眼藏 尋師開玄 咳 咳
  金剛經為學佛之主經,其中本寓藏極妙玄意。所以歷代以來,解經者雖多,然都因見仁見智之異,而觀點並無一致,但學佛修子必當有幾項基本概念,方能有所主宰也。佛陀一世說法,皆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定法,是即以方便智說方便法,用八萬四千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是也。此正與孔聖之因材施教,孟子之「所以教者五」一樣,皆是根據「天地之道無棄物,聖人之教無棄人」之原則。普遍應機說法留經立言以度眾生。故佛在每次說法時期,皆有顯微之別,顯者乃法之表面,全憑言語文字表達,旨在破除眾生之煩惱,是「平等法」,而非「無上法」,亦即孔門所謂「教」者是也。微者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言語之密法,專尚以心傳心,見性頓悟之道,此稱「無上法」,亦即孔門所謂「道」者是也。故佛陀一世說法,曾經四處十六會之廣大機緣,及四十餘年之長久時間,而得沾佛恩親聞法音者,更何止千百萬億,然實有得於己,而證造詣之實位者,當不出寥寥數人而已。其他絕大多數弟子,大法聞固聞矣,然因個人般若慧力之高低,故對法之理解上,則又各異其境。理解既異,則修持之究竟當然就不能一致,故如來佛之設教,正相同於孟子之「君子引而不發」一樣,但勉人致知力行之功,下露「心聆神會」之要,將「中道」於不言中立定,但待「覺者從之」是也。
  孔聖之言教亦同此趣,在其三千弟子之中,各個人之理解和旨趣,當然人人各異,故孔聖便根據是機,遂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設,依其所好,導歸其正。然此仍是「平等法」,仍屬於教化之內:而出乎此外者,尚有聖門心得之密法,於不言不露之間,而待傳於大智慧大根基者。故對冉閔之弟子而使成其德,對由賜之弟子而達其材,對樊遲等弟子而答其問,然在此教化之外,尚有一「有如時雨化之者」之心傳,而傳於顏、曾,以使成其道,是道方為聖門之究竟,並為「夕死可矣」之真諦也。然在三千弟子之中,只此二人而已,可見聖人之設教,因人之材資,是有不同傳法者。是以運用語言文字者,乃「平等法」。在施說「平等法」之場合中,再密意審察大智慧之弟子,另密傳其「無上法」。
  佛陀當然對諸菩薩所說以「無上法」為主,而對善男子善女人所說要以「平等法」為輔。此即佛陀之兩面權宜,教而無棄之道也。故世尊在靈鷲山說「法華」時,雖經八年之久,弟子號稱百萬之眾,然這仍是「平等法」之教化而已。而真正之無上法,卻在拈花示眾之一剎那,將大道之妙體所在,示露於弟子群中,而恰值大迦葉聆悟是機,乃破顏微笑,知佛陀之用意是以拈花試眾弟子之智慧,故於此一笑之瞬間,乃將大道心印了。而佛陀在祇園精舍說「般若」時之用意亦同旨於此,而須菩提正是聆悟「無上法」之第一人,所以大道之授受,必賴授者和受者之恰機方可。如果只有授者之示妙指玄,而無受者之聆悟契覺時,則亦無所謂「正法眼藏」與「涅槃妙心」之無上法矣!
  佛陀說法之用意既如上述:則經文佛典之文字間,當然是無真道可尋者。因為佛說當時尚不肯明洩,必待識者之聆會而於教外另授,故於文字間更是無正法可執,此乃可想而知。是以修道者,必當首先訪得明師之指傳,以知大道之體在,然後再體察經文之關要處,並向本身上返觀,於日常萬用之中契合大道之體用,如此不但可以洞悉經要,而且更能明會聖門傳心之道。有云:「念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行經。」如果修士不明大道在我身之體處,不能以經意去契合心法,而徒自誦讀言傳,就是爛熟四萬八千部經,亦是搏沙作飯,畫餅充飢,除幫助作一些善行外,並不能成就妙諦也。至於「見性成佛」之道,更是談何易哉?今白陽大道奉天承運,為普救萬靈於既倒之末法之中,將性理真傳,顯微於三寶之內,凡是有緣佛子,真誠發心,皆可逢師指玄授微,得悟大道體用:「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無上法益,白陽弟子當知:顯相三寶,寄於音聲形象之表面,乃屬「平等法」,凡誠心求道者,人人可受而得之。至於隱微真道,即需授受兩者,以心會心,不露他耳矣!故白陽三寶,淺者見其淺,深者會其深,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不出三寶之外,吾望白陽弟子能於三寶上實會正法之眼藏,實覺涅槃之妙心,則不負上天成全及爾等歷世積修之佛根矣!
悟緣:弟子叩安 師母大人聖安!
   敢問 師母!正法眼藏,是否即指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法乃藏於「心眼玄關」之中!修子只要能悟解玄關之無上妙意,即可會正法之無上妙心?
師母:玄關者,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之處也。此玄關放之彌六合,遍法界,大而無外;卷之則退藏於不可知之密微妙處,小而無內。能悟此者,可會正法眼藏!
悟緣:既是如此,為何還需明師一指?而所指之地,又有何意?
師母:明師一指乃☉,此☉即玄關也,可大可小,圓融一切,合同真空與妙有。本乃三世諸佛眾生之共一法身。只因眾生迷昧不知,故需明師一指。但卻不可執於此指之上,而忘了真人之顯露,方是明師所欲指者。至於所指之地,並非著相有住之相也。蓋大道雖無形,但亦運轉森羅萬象,故不著相、不取相、不離相,方為中肯。明師所指之地,中也。天下之大本也。吾人之本心也。六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能應明師所指,澈悟三寶,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佛與眾生,更無別法,故曰「無上法」。此玄關大道,自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無相無色,不屬有無,無新舊,非長短,非大小,無限量,無邊際,不可測度,覺者分明如如,剖析如如,強言玄關,強言十地,明佛指點,受者可入祖師室,得祖師禪,見本來面目,而超生了死矣。修士聞此玄關正法眼藏妙意,切莫又執空記,忽視明師一指之神聖意義,甚而根本否認玄關之存在。蓋大道實相,重在覺行兩字,覺者覺玄關之真空如來義,行者行玄關之妙有率性意,覺行圓滿,證佛而返本還原矣!總之,大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是非非,非非是是,顛顛倒倒,倒倒顛顛,欲悟正法眼藏,必需放下一切染縛,則當下可入矣!
   否則若是祇執著白陽三寶之名相,或徒落知解,未能實地修行,雖受明師指玄,亦是難證涅槃妙心,難會正法眼藏之密意!白陽修子,身擔普救九二殘靈之大任,千萬不可偏執色空之兩端而自傲,必要好好體會三寶實義,並依之觀照一切,則可獲正法之大益矣!



 
天道佛音---第十三篇 生死實相
第十三篇 生死實相
   三界唯心造死生 識明本性破諸塵
   且觀三世因果錄 各得報應永沉淪   吾本
   月慧菩薩 欽奉
慈旨 來至娑婆 為績佛音 禮請
㊣安 再表衷言 白陽大道 天命真焉 理若究明
   即無邪偏 諸魔亂道 修子慎焉 勿墜自是
   自稱理天 門戶自高 皆落魔田 咳 咳
  
  阿難問佛云:「如果靈妙光明真如之妙心,本來徧滿圓明。那麼,所有山河大地,與草木含靈等等,都是真如自性本元之變化作用,與佛得成正覺之自性同是一體。佛之性體既然真實不變,何以其中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各自差別不同之存在?這些差別不同之種類,還是本來自然就有呢?或是一切眾生之虛妄習氣所生起的呢?所謂地獄等,還是有一定之所在?或是基於各自之業力所生,又各自自然然地去感受它呢?希望加以說明,使將來之眾生,知道謹慎守戒,純潔不犯。」
  佛告阿難曰:「一切眾生,自性本體,本來實在都是清淨之真如。因為妄心動生知見,方發生有虛妄習氣之作用。」因此就分成有內分外分之現象。
  所謂內分:就是眾生之分內之事。由於愛染一切,發生妄有之情意,情意累積不休,能夠產生內在之愛水。(猶如現代醫學所說之內分泌作用。)所以眾生們,心裡憶想珍饈妙味,就會流出口水。心裡憶想某一個人,或憐或恨,就會眼淚盈眶。如果貪戀追求財寶,心裡就發生一種愛涎,久久使身體光潤。心裡堅想淫慾,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體。愛的心裡,雖然有各種差別,卻同是業力之流,連綿不斷所致。心中之結,同樣地無法開解。內在被愛水濕潤,始終不能昇華。愈陷愈深,自然從此墮落,這就叫做內分。
  所謂外分:就是眾生之分外事。因為追求一切外物與外務,發生虛妄之想念。想念累積不休,就能夠生勝氣。(猶如現代物理學所說之原子電子之放射作用。)所以眾生們,心裡嚴守清淨之戒律,全身都會輕安清快。心裡信仰堅定,專一信仰某一形而上之一尊,或咒印,就會顧盼自豪,有毅然出眾之氣概。心裡想要生天,夢裡就覺得自己在飛昇遠舉。心裡存念佛國,聖境就會突然現出。一心事奉善知識,就會自輕其身體與生命。一切想念之心理,雖然不同,但是妄想之功能,卻同是輕清上昇。(所以現代心理學認為思想是腦神經之波動作用。)想念繼續不止,向上飛動而不下沉,自然有超越之知覺發生,所以稱為外分。
  一切世間之生死相續,生從習慣性之順路而來,死從變化之流而滅亡。當生命將要終了時,這個人還未完全捨滅了煖氣之感觸,那時一生之善惡行為,在意識境象中,就會一齊顯現。死逆生順,兩種習氣,互相交戰。如果平生純粹落在思想中之人,神識就會上昇,必定生於天上。(此處所謂天,乃代表上昇之界說。)如果祇有心中昇華意境,一生兼有福德與智慧,以及具有淨願者,自然心境開豁,可以看到十方的境界,便可隨願往生任何一個佛國的淨土。如果是情少想多,即使輕舉,也不會高遠。就會成為鬼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仍然遊行於日月所照臨之天下,所去都無障礙。其中若是有人曾發善願,善心護持佛法戒律神咒禪定等,便能親往如來之座下。情想平均者,不飛也不墜,就生在人間。於是思想清明者即是聰明之人。情意幽鬱者即為愚鈍之人。情多想少,就流入畜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分情,三分想,就沉下到水輪,生在火邊,受猛火炙烤,或身為餓鬼,常被焚燒,同時水也能傷害它。而且沒有飲食,如此要經歷百千劫之時間。(例如深海中之龐大生物等。)九分情,一分想,就會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者生於有間地獄,重者生在無間地獄。至於純情無想者,便即沉入阿鼻地獄。(所謂永墮泥犁,不得轉生。)如果在沉心之中,有毀謗大乘,誣毀佛之禁戒,以誑妄而演說佛法,虛貪別人之信施,濫得他人之恭敬,乃至犯了五逆(又曰五無間業,罪惡極逆於理,故為感無問地獄苦果之惡業。⑴殺父。⑵殺母。⑶殺阿羅漢。⑷由佛身出血。⑸破和合儈。)十重(又曰十惡),就會更番生於十方阿鼻地獄。這些所造之惡業,雖然說都是自作自受,在共同之業力果報當中,各自兼有它之原因與境地。也都是眾生自心所造的業力,由自己感召而形成。
  這些惡業所形成之果報,都是自性中所起之業力作用。既不從天降,也不是從地而出,亦不是他人所授與。完全是根於自己妄心所招引,也由自己去感受。假使能夠證得菩提正覺,這些妄緣,都成為一種虛浮不實之幻象,才知道都是由妄想凝結所形成。
  又有一種從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覺而修習定慧之正法三昧,卻懷有妄念而別修一種法門。他們藉著精神存想,以堅固自身之形骸,而逍遙遊樂於山林之中,或者人跡所不能到之地方。如此共有十種仙道。
  (一)地行仙:修習服食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食物上達到目的,名為地行仙。
  (二)飛行仙:修習烹煉草木藥物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藥物上達到目的,名為飛行仙。
  (三)遊行仙:修習化練五金八石,用以服食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化驗烹煉上達到目的,名為遊行仙。
  (四)空行仙:修習吐納、導引、運行氣脈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煆煉本身精氣達到目的,名為空行仙。
  (五)天行仙:修習嚥納,吞服津液,或服用淨水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水德潤澤之功能而達到目的,名為天行仙。
  (六)通行仙:修習日月精氣,採納天地精華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吸收天地間物理精華而達到目的,名為通行仙。
  (七)道行仙:修習梵咒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依咒語法術上而達到目的,名為道行仙。
  (八)照行仙:修習精神思念,存一注想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用精神思惟憶念而達到目的,名為照行仙。
  (九)精行仙:修習交遘之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從覺悟天地變化妙理而達到目的,名為精行仙。
  (十)絕行仙:修習天地變化物理之玄妙法門,堅固形骸而不休息,從覺悟天地變化妙理而達到目的,名為絕行仙。
  如此從人本位,著壽者相,祇求修練此身,不修自性正覺,另外別求長生之門,或可使壽命維持千萬歲。休止在深山茂林,或者大海島之間,自與人世隔絕。其實還是沒有離開妄想輪迴之流轉作用。如果不能發心進修如來三昧,福報完時,還墮輪迴!
  以上所云之地獄天堂,人及神仙和魔等情形,如果精細研究他的根本,都因為眾生自己昏迷沉醉於一切有為之現象當中,因為有了妄想而感受各類不同之生命。妄想隨著業力之旋轉,在元來圓明無為之本覺真心中,自作自受。都像空花亂發,元本是沒有著,其實一切都是虛妄,那裡有它之根本。因為一切眾生,不認識圓明靈妙之本覺真心,所以感受輪迴之作用。雖然經過無量劫來,也不能夠得真淨。基本原因,都因隨順著殺盜淫三業去造作一切,反此三者,就生出沒有殺盜淫的意境。有此三業者惡念就成為鬼類,沒有此三業者善業就成天人界。或有或無,互相擾亂,就生起輪迴旋復之性能。如果能得發生定慧妙覺之性境,就可常住於妙覺常寂之聖境。到此有與無兩種都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歸寂滅。如此,連不殺不盜不淫之善境也沒有,那裡還會隨著殺盜淫之惡念去行事呢?
  切記!如果不能斷了這三業根本,一切眾生,人人必然各自有他的自私之心存在。因為各有各的自私之心,所以又有集合大眾之自私之心,就成為一個共同之大我之私。(今日各宗教門戶觀念,先天、後天、理天、氣天、無極、南天等互比高低者皆是此因)而大我之私心與個人之自私,自有人為之一定界限,形成人生各種不同之意境。因此可以瞭解天堂地獄,實是有它固定之處所,但是仍然根源於自心之妄念業力所形成。(共業所成)。至於妄念之發生,根本是無因而自起,實在是無可尋究。(如切見妄念是空,當下可以釋然冰消。)所以修子要求得無上正覺之菩提,必須先要斷除這三業之惑。如果不斷盡這三惑,即使得到神通,也都是世間之有為功用。習氣不能滅盡,結果落於魔道之中,雖然要想滅除妄想,反而倍加虛偽,哀哉!修子爾必明白,業力妄念,都是因為不了自心所造成,並非自性菩提有此必然之過咎也!
  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白陽修子好好體悟如來真實義,若能深會「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則修道有次第可循矣!



 
天道佛音---第十四篇 修行次第
第十四篇 修行次第
   理需頓 悟事漸 修覺觀本容破塵愁
   誠志堅 路究竟 一朝功成自悠悠   吾本
   月慧菩薩 恭領
天旨 來至紅塵 為著佛音 禮請
㊣安 執筆再言 天時催緊 寶書之著 必要趕速
   愛徒勞苦 功在天庭 望貫道志 完成天命 咳 咳
  夫理靠頓悟,證憑漸修。今日明理之士繁多,皆因徒落口頭,行未究竟,只得幻影一件,惜哉!憾哉!若是真心潛修,生死事大,一志直探證佛之正法三昧,則於發生虛妄亂思之根本原因,必設三等漸修次第步驟,方能連根澈除。此猶一潔淨之寶瓶,久裝毒藥,現想除去毒汁,恢復原有之潔淨,必須先用湯水香灰洗滌,還它本來,然後方能儲藏甘露。如何名為三種漸修次第?第一:修習助因:修習一切善業,薰習一切善心,以銷除妄念之助因。第二:真修正性:培養善根,從事真正之修行,用以剖出圓明靈妙之正性。第三:增進善業:在行為上,為善無止境。在治心性之功用上,百尺竿頭,更求進步,如此增進修持,使與現行業力相反而行。所謂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矣!
  如何是修習助因?世上十二種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之眾生(眾人共生。眾多之法,假合而生。經眾多之生死故名之),都依賴飲食而生存,所謂搏食,又名段食。即是眾生們依時間之分段,用肢體幫忙來吃食,觸食,依靠感覺而食,如日光空氣等。思食,精神上之食糧。識食,心理上之享受。因此眾生,食甘甜食物而能生存,食毒素食物便會死亡。故一切之眾生,要求得佛正法之三昧,應當斷除世間之五種辛菜:(蔥、蒜、韮、薤、興渠!此物中土所無)。此五辛物,熟食令易發生婬慾,生吃使人易動瞋恨。如不戒除,即使善能講說一切經典,心性難入清淨,鬼魅喜與為伍,不知不覺即墮魔道之中。故一般修習菩提,而求無上正覺者,必要永斷五辛。
  如何是真修正性?一般眾生要求證入佛之正法三昧,必先嚴持清淨之戒律,永斷婬慾之習氣。不飲酒,不食肉,以火淨食,不吃生物。蓋修行之人,不斷婬慾和殺生之心,想超出三界之外,是不可能也。
  如何是增進善業,轉變現在所行之業力?能夠嚴肅持守戒律,沒有貪婬之心,對於外界六塵物欲之現象,漸漸不會奔放流逸。因此收攝放心,回復歸還到自性之本元。對於外界物欲現象之誘惑,既然不去追逐它、攀緣它、那麼六根之生理本能,自然就恬淡清淨,如此使狂逸奔流之妄念休息了,返還到一靈不昧,純真無漏境地。六根六塵之作用,既然能不再生起行動之業力,則十方國土之物質障礙,就一齊消除,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穩。而一切佛之圓明清淨微妙之密意,皆會在此種境界中明白顯現,由此即可獲無生法忍。由此再加漸修,則隨他所發現之行持境界過程,安立各種次序之聖位名稱和含義。
   乾慧地:欲愛之念業已乾枯,六根與外界物欲即不相偶合。目前之有限殘生,氣質已經變化,不再繼續發生業習。執心虛明不昧,完全為清明在躬之智慧。修持漸久,智慧之性能, 光明圓滿,照耀十方世界。因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發生自性大定之功德,故名為乾慧地。
  ①信心住:乾慧地中,祇是欲習初乾,還未與真如自性之法流相接。就以此初得乾有智慧之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漸漸使真心開展圓妙。從此在真心妙圓之境界裡,重新發生至真絕妙之知見,證得真心原是常住不變,深具真實信心。一切妄想,自然滅盡無餘,完全在中道純真中行,名為信心住。
  ②念心住:證得真實之信心,明瞭一切都能圓通自在。身心內外和中間三處,不再會受到障礙。乃至對於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之一切習氣,都在一念之間,現在目前,自然記 憶不失,名為念心住。
  ③精進心:真心靈妙圓滿,真精發生變化。無始以來之習氣,都融化成為一體之精明妙用,祇用此種精明再求進步,入於真淨之境,名為精進心。
  ④慧心住:真心之精明現前,一切作為,純為智慧,名為慧心住。
  ⑤定心住:執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內外,周徧寂湛。在寂靜靈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經常凝定不動,名為定心住。
  ⑥不退心:在定境中,發現清淨光明。由定境之光明中,深入自性,有進而無退,名為不退心。
  ⑦護法心:此心進入輕安泰然之境,始終保持不失,和十方諸佛之氣分相交接,名為護法心。
  ⑧迴向心:保持真心寂照之覺明境界,能夠生起妙有之力量,迴光反照到佛力之慈光。轉向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猶如一對明鏡,光明互相映照,其中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為迴向 心。
  ⑨戒心住:心光綿密返還,獲得佛之常凝無上妙淨之力。安住在無為之境中,永遠不會遺失,名為戒心住。
  ⑩願心住:住於自在無礙之戒心境中,能夠遊於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隨願,名為願心住。
  (以上為十信)
  ①發心住:若有人用此真實法門,發起以上之十心,心精發生光輝,所舉之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圓成為唯一真心,名為發心住。
  ②治地住:心中所發的明淨境界,猶如在清淨琉璃中,現出內在之光明,前面所發之妙心,隨時隨地都在妙明之心地中行履,名為治地住。
  ③修行住:發心與治地所涉及之一切知見,都得明明了了。遍遊十方世界,都無留礙,名為修行住。
  ④生貴住:所行與佛相同,感受佛之氣分。猶如中陰身一樣能夠自由求得轉生之父母,互相感應,入於佛之種性,名為生貴住。
  ⑤方便具足住:既能隨時遊心於道,猶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經親承佛之法統。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兒之完成人形,名為方便具足住。
  ⑥正心住:再進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為正心住。
  ⑦不退住:身心圓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長,名不退住。
  ⑧童真住:再此增進,佛所具有之十身靈相,一時都得具足,名為童真住。
  ⑨法王子住:逐漸人形完全長成,出胎在世,親為佛之得法之子,名為法王子住。
  ⑩灌頂住:已經長養成人,猶如國之太子,成年以後,行將繼承王位,得到灌頂,名為灌頂住。
  (以上為十住)
  由生貴住到灌頂住,乃以入人胎為譬喻,在功用上,確很實在。不過有些人,卻把它當成實相來做,堅執為實有境界,實在貽誤不淺。
  此中妙用,唯證方知,要到空有雙融,智慧雙運之實際理地,才解此語。
  ①歡喜行:既已成為佛之法子,就具足有無量如來之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隨緣順眾生,隨緣而度,名為歡喜行。
  ②饒益行:善於為一切眾生造福利,名為饒益行。
  ③無瞋恨行:不但自覺,且能覺他。對於所遭遇之一切煩惱,皆無違拒,名為無瞋恨行。
  ④無盡行:於未來無窮之時際裡,出生於任何種類之眾生中,不受時間空間之影響,名為無盡行。
  ⑤離癡亂行:或演繹、或綜合一切各種法門,始終沒有差誤,名為離癡亂行。
  ⑥善現行:在一切根本同一之法性中,顯示各種不同之差異作用,在每一差異之現象上,又能見到它根本之同處,名為善現行。
  ⑦無著行:進而至於十方虛空界所有微塵裡,在任何一粒塵中,又可以現出另一個十方世界。如此互相變現,無論現塵或現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礙,名為無著行。
  ⑧尊重行:種種現前之作為,都是為了救度眾生,使其解脫到達彼岸之第一義,名尊重行。
  ⑨善法行:如此圓融通達,能夠完成十方諸佛之儀軌和法則,名善法行。
  ⑩真實行:如上所說之各種次序與境界,一一都是清淨無漏中之行業。也都是一真無為自性中本然之流露,名為真實行。
  (以上為十行)
  ①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此人如果已經滿足得到神通妙用,成就佛事,絕對純潔天真,遠離一切殘留之過患,當然就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自己又須滅除心中表示足以度他,或我已度他之觀念和現象。迴此無為之心,都歸向於涅槃之路,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②不壞迴向:空壞了一切可以空壞者,遠離了一切可以遠離者,連能壞能離之相都不存在,名為不壞迴向。
  ③等一切佛迴向:自性本覺之體,湛然現前,覺性已並齊於佛之正覺,名為等一切佛迴向。
  ④至一切處迴向:真心至精發出光明,心地等於佛之心地,名為至一切處迴向。
  ⑤無盡功德藏迴向:萬有世界,與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一點沒有罣礙,名為無盡功德藏迴向。
  ⑥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在佛與眾生平等之性地中,而發生各各不同之清淨之因。依此因而發揮它之妙用,取得涅槃之道果,名為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⑦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真實之道根已成就,視十方世界裡之眾生,都是我本性之同體。自性雖然已經圓滿成就,同時亦不忘失救度任何一個眾生,名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⑧真如相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於不即不離,亦離亦即之中,兩者都沒有執著之心,名為真如相迴向。
  ⑨無縛解脫迴向:真心得到如所如如之境界,十方世界,一切無礙,名為無縛解脫迴向。
  ⑩法界無量迴向:本來自性之妙德圓成了,所謂法界之邊際和數量之觀念也滅除了,名為法界無量迴向。
  (以上為十迴向)
  上述即是心性修行過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淨心地境界之含義。其次還要成功四種微妙圓滿之加行。(此處所謂加行,是針對以上修治心性之心地法門而言。因為四十一位之修行次序,大部份專指心性之境界而建立其名稱和次序。心地雖然已經得到極高明之境,而在行持之工夫上,還得注意它之功用。這種工夫之功用境界,就名為四加行,以下就基於此,再說明四加行之妙用。)
  四加行
  ①煖地:即已到如佛之覺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用工夫,好像欲出未出。有如鑽木取火,火光雖未燃發,而煖氣已經流佈,就名為煖地。
  ②頂地:自己心地上,已經成就和佛所行所履一樣。對於這個氣質殘留塵色之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實內在又並不一定依靠它。猶如人登到高山之峰頂上,身體雖然已經上接虛空,入於虛空之中,但是下面還是有些障礙,不能完全離開,就名為頂地。
  ③忍地: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經證得這個真心不二之絕對真理實境,此心已同於佛道,並且善能得到中道不二之妙用。猶如忍住某一種事的人,心中如有如無,大有忍住不動之意味,就名為忍地。
  ④世第一地:一切境界和名稱數量,完全消滅。既無所謂迷,也無所謂覺。迷覺乃二邊對待之名辭和作用,現在都成為未悟以前之過去賸語。祇有在不二的中道第一義諦中行,其餘都成為無所謂之名辭,就名為世第一地。
  十 地
  ①歡喜地:在大菩提中(無上正知正覺),善得通達,覺心已通達於真如自性,盡能瞭解佛之境界,名為歡喜地。
  ②離垢地: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差異之性能,都能明瞭它之同一根源,後來併同一地之性也滅除不住,名為離垢地。
  ③發光地:內心淨極,自性光明發生,名為發光地。
  ④燄慧地:自性光明已極,正覺圓滿,名為燄慧地。
  ⑤難勝地:一切諸法之同異,都不可得,名為難勝地。
  ⑥現前地:無為真如自性,自然發露淨明妙慧,名為現前地。
  ⑦遠行地:窮盡真如自性之邊際,名為遠行地。
  ⑧不動地:一心真如,如如不動,名為不動地。
  ⑨善慧地:發起真如心之妙用,名為善慧地。
  ⑩法雲地:於修習菩薩過程中,從此以往,修習之功用已畢,功德已經圓滿,到此方是真正修習佛法正位,所謂慈蔭妙雲,覆涅槃海,名為法雲地。
  (以上為修習大乘菩薩道之五十五位次序竟。)
  等覺: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還元,證得本性真如,必須要逆轉生死海中之妄想流。如有一修習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說次序,順行而至於正覺之性海,與諸佛法性相交,名為等覺之位,便和諸佛之菩提正覺相等了。
  妙覺:到了等覺位以後,覺性才獲得金剛喻心中大定,由最初乾慧地,如是重重覺行圓滿,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矣!
  以上所說之種種地位,都是用不變金剛之智慧去觀察。認識世間事物,皆是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鏡花、如水月、如陽燄、如空花、如海市蜃樓。觀察認識清楚了,在止定境界中,用諸佛所教慧觀,雙融雙運,而清淨修證之,漸次深入,從步步精進之程式上,立此位數。但都是用上述三種漸次增進之方法,修成五十五位之真正菩提正覺之路。如果能夠依此去修觀,名為正觀。



 
天道佛音---第十五篇 常應常靜與轉識成智
第十五篇 常應常靜與轉識成智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智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燄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具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吾本
   月慧菩薩 恭領
天旨 降臨東土 演著天音 先參
㊣顏 提筆再談 宣化真傳 留子悟參 末法時際
   迷子癡頑 真修之士 覺己心寬 哈 哈
  萬有世間之一切諸法,皆是生滅滅生地不停輪轉,猶如虛空中之幻華一樣倏有還無。如果離開了生滅之作用,便如虛空,一無所有。當幻華之作用和現象顯在空中之時,便不是「無」;當幻華之現象與作用消逝了以後,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體」、「相」和「用」之原因,自已便解脫塵累,常覺不昧;既不執著一切世間是決定的「有」,也不執著於絕對的「無」。而且悲憫世間一切眾生之愚迷,生起大慈悲之心願,乃在一切世間隨類顯現說法度世,拔濟眾苦。
  一切諸法生滅無常,猶如夢幻,這一切都是從心意識所變變現,如果離開了心意識,便一無所有矣。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之顯現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體上卻都無自性,本自了不可得也。因此能常應常靜,悲憫世間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萬有世間之一切諸法的存在,都如夢幻似的生生滅滅;在生生滅滅之現象中,如果說它是斷滅的「無」,但它卻有相續之作用。如果說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卻又是生滅無常。智者了知一切諸法,既不是決定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因此能常應常靜,悲憫世間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佛,覺者,乃是大智慧之解脫者,他已經了證「人無我」和「法無我」。自覺內證一切之煩惱障與智障(所知),都因為妄想分別而生。這些分別之妄想心,猶如火光中之煙燄和光影,它之自性卻是本來無相,了然清靜。故煩惱和智慧,同樣皆無自性,而本自了然清淨,佛達此大覺故能常應常靜,生起大慈大悲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一切諸法,本來就空無自性,既無生死可了,也並無另一涅槃寂滅之境界可得。既沒有一個住在涅槃寂滅境界中的佛,也沒有一個佛往來於涅槃之境中。在本來清淨之真如中,既沒有一個所覺境界,也沒有一個能覺之本體。如果執著佛之境界是有是無,也就與執著有一涅槃之可入可出一樣,仍然還是法執。因此必須要遠離能覺、所覺二邊,了無所住,才是佛法正覺之真實內義。也方能常應常靜,興起大慈悲願,教化濟度在世間眾生。
  佛從本性清淨寂默中靜觀萬法,得證遠離生滅之作用,不取一法,也不捨一法。祇得性自如如,這便是即離塵垢,遠離繮縛之解脫法門。若能解脫生滅,還歸寂滅清淨,便無古往今來之法執,由此而解脫十方空間,三世時際之束縛,以證畢竟寂靜,故能常應常靜,生起大慈悲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眾生。
  常應常靜最主要之道理,乃指出佛已經在無生滅之境界中證得解脫,在自性清淨寂滅中得到大智慧。但為了濟度世間一切眾生,出離苦海,仍然興起同體之大悲,無緣之大慈心,但它所悲的是什麼?是悲眾生之愚迷。其實既非實「有」人和法之可悲,也非絕對的「無」人和法之不可悲。祇是悲其所悲,應無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義之佛法,以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濟度世間,方是主要之內涵精神。白陽弟子,由此可了悟性理真傳之實相與 彌勒慈尊收圓九六大開龍華會之佛心。故白陽弟子以彌勒眷屬自居,必需體會理天大道之常應常靜義,自覺覺他,如此自無以法相爭,以理自障之魔考,或囚是非或輪互磨之苦境。而以平等、包融、光明、慈悲而教化眾生而代天普度收圓矣!
  常應常靜雖為興慈行悲辦道行道之指針,但修子往往以意識為憑而不自知,故再略言轉識成智以明修心也。唯識之宗指出修子轉識為智之法,阿賴耶識有染、淨兩種子。染法種子自能生染法,淨法種於自能生淨法。阿賴耶識能生諸法,諸法還生阿賴耶識。人雖由知識上可知諸法唯識,而實際上仍多執法為實有。因我、法二執,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故需用修行方法,方能悟人唯識。依何修行方能悟入唯識。云:有五階段也。
  (一)資糧位階段:修行者僅對唯識之義,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與「所取」。因有「能取」、「所取」故生煩惱與所知二障。有「能取」而執之以為實義,即生煩惱障,有「所取」而執之以為實法,即生所知障。
  (二)加行位階段:修行者知道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但「所取」「能取」仍然因而相對待。於是「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此如實智者,即對於 諸法有「如實」之知識也。然此世第一法,亦只為「世」第一法,同修行者於此,猶以為有空相,猶於現前安立少物。故謂似「唯識真勝義性」。依現在哲學術語說之,此境地仍有主觀與客觀之區別念。對於「唯識真勝義性」,仍只可認為「知」之,而不可謂為「住」之。
  (三)通達位階段:修行者至此則實住「唯識真勝義性」,而證真如矣,此於修行大端已得,唯尚須加以修治琢磨之功耳!
  (四)修習位階段:修行者至此,即已至修行之最後結果。
  (五)究竟位階段:此者八識(眼、身、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皆轉為智,此時識皆為無漏識。無漏識能變,諸種佛身佛上為其所變。識中本有「有漏」、「無漏」,即染法、淨法二類種子。佛身佛土,即依無漏種子而成一世界。
  在轉識成智時,人對一一種子,皆無所執著分別,亦即一一皆如其所如,而互不為礙,相望如透明。此時之第八識,即轉成純淨圓照之「大圓鏡智」;第七識之執我者,今則化為視一切我與非我平等者,亦即轉為「平等性智」。而第六識,則因一切隨煩惱種子,及第七識之根本無明與根本煩惱種子悉皆化除,因第七識之我與非我之分別所生之意識上之我與非我之分別心已不起,於是此意識即成善妙觀察一切法之自相共相,而無執之「妙觀察智」。而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因無一切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之煩惱種子而來之染汙障礙,亦即成為善能辦其願力所應作之事,如眼識成辦見色,耳識成辦聽聲之「成所作智」。
  轉識成智乃由修習性理真傳,由種種實際之捨染取淨之修行工夫,去除第七識之根本無明(人、我、法執),而如實了知阿賴耶識中本來涵藏之全法界種子。若無明既破,法界(性理真傳)被如實了悟,即一切法界諸法種子,亦皆為轉潛為現,而即皆為現行,皆為現成、現在、現見之現量所攝之境,一無擾亂,而真正之如其所如之還本返元、登理天、面無生、超生了死矣!
  白陽修子,觀此轉識成智之法,好好體悟白陽三寶心傳,由修行次第,隨緣觀照,以第一義之覺光持恒信解行證必可破除如幻如夢之人、我、法執,而證本來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google-site-verification=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

GMT+8, 2024-12-22 21:05 , Processed in 0.1183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