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古道網頁站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微信ID:myoktw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848|回復: 0

天道殊勝-從九玄七祖同超生來論證 e

[複製鏈接]
345mp3 發表於 2011-6-17 21:1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子持齋千佛喜 九玄七祖盡超生
from  http://tw.myblog.yahoo.com/jw!je ... Vg--/article?mid=54
何謂九玄七祖
九玄: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
七祖:父、祖、曾、高、太、玄、顯。
至於應如何祭拜,引文觀看: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祂的父親淨飯王四十幾歲以後才得這位太子,當然期望祂能繼承王位,但是釋
迦牟尼佛卻出家修行。不過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雖未盡在家之孝,卻盡了出家之孝。所謂出家之孝,是說當祂成道以後,祂便回來度祂的父親,度祂的家人,乃至以後,祂的父親淨飯王去世之時,教主釋迦牟尼佛為祂的父親抬棺木。這段記載是在《淨飯王般涅槃經》這部經書。這部經所說的是說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看到當時有一些人不懂得該孝順父母。祂便以自己為榜樣─雖然祂已成佛,仍然要孝順父親所以當父親離開世間,出殯時,祂便和阿難尊者這些兄弟來為父親抬棺。祂是一位佛,祂父親只是個凡夫眾生,但佛與凡夫眾生是另外一回事,淨飯王既然曾經是佛陀的父親,就得孝順父親,這就是我們佛教孝順的榜樣。
第二位是地藏菩薩。我們從經典看來,地藏菩薩的發願應該叫萬年菩薩,得永遠都要做菩薩,為什麼說永遠都要做菩薩呢?因為地藏菩薩數度發願「眾生度盡、方願成佛」只要眾生未度盡,祂就不能成佛了。但是祂為何發此「眾生度盡、方願成佛」的大願呢?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地藏菩薩過去曾經做過婆羅門女,祂的母親不但沒有信佛教而且毀謗佛法,祂知道祂去世的母親在惡道中輪迴受苦,所以祂在佛前祈求而且發願,祂發願若能度祂母親離開惡道之苦,那麼盡未來劫,祂願度盡所有受苦眾生,使他們都得到解脫。各位想想,眾生怎能度盡?眾生本來就度不盡的,既然眾生度不盡,當然祂就沒有成佛的機會這是地藏菩薩做婆羅門女時發的願。這段記載是在<<地藏經•第一品>>,即「忉利天宮神通品」。
地藏菩薩另一次當光目女時,這位光目女的母親很愛吃魚、蝦及種種水族類,很愛殺生。所以去世之後,便墮地獄受苦,一位阿羅漢便教光目女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祈求這一位慈悲的佛陀來救度祂的母親。由於祂的發心供佛念佛,所以祂的母親後來轉世投胎在祂家裡,做為一個婢女的孩子。這孩子很奇怪,出生便會說話,她告訴光目女說:「我過去曾是妳的母親,但我十三歲便壽盡,的再次下墮,因為我的世間債太重了」。那時,光目女便為母親發願,假若祂能使母親得到解脫,祂願度盡一切眾生成佛,然後祂自己才成佛,所以我們讚歎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為何發此大願?是為了母親。為什麼為了母親而發此大願呢?
另一位是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的因緣記載於《盂蘭盆經》。目犍連尊者修行成道,得到神通。目犍連尊者很孝順,在未得到神通時,雖想到祂的母親,但是卻無法去找祂的母親,因為不知她轉生在那裡?在得到神通後,祂便利用自己的神通眼去觀察,發現母親在餓鬼道受苦。
目犍連尊者便利用自己的神通送飯去給母親吃。祂母親在餓鬼道不知餓了多久,看到人家送飯給她吃;便急著搶過來吃,但是飯一拿過來,還在手上就變成了火炭。那時,目犍連尊者嚇了一跳,傷心得哭了起來。心裡想:憑自己的神通竟無法救度母親。祂哀求佛陀,有什麼辦法救度母親呢?教主釋迦牟尼佛告訴祂說:「你母親生前業障深重,貪欲嫉妒種種的罪業深重,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度她的,必須用十方的高僧大德,尤其在 七月十五日 佛歡喜日結夏圓滿時,你來供養這些高僧大德,這樣才可超度你的母親。
目犍連尊者便依世尊的指示,在 七月十五日那天舉辦盂蘭盆齋。現在盂蘭盆法會是佛教很流行的法會,地藏法會亦是很流行的法會。
地藏菩薩、目犍連尊者,都是孝順的榜樣。所以,各位要了解我們佛教是個行孝的宗教。
不過,應如何行孝呢?釋、儒孝道的觀念有所不同。現在,我就拿儒教與佛教的孝道觀做一比較。接著,再來談如何感念自己的母親。
 關於行孝的方法,儒教是父母親在世時,要天天侍奉他們,在衣食住方面,要讓父母得到充足的享受,本身要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也就是要成為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以顯祖宗,這便是孝。但父母親離開世間之後,怎麼辦呢?儒教認為父母親離開世間之時,應依規矩祭拜他們,這樣便是盡了生前死後的孝順之道,這是儒教行孝的方法。
再來說佛教的行孝方法,佛教的孝是,父母親在世時,除了像儒教一般用世俗物質的行孝方式之外,應該要善巧方便,勸父母親來學佛信佛、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生前的孝。在他們離開世間後,要替他們修積功德、至誠迴向,使他們永遠跳出三界,了脫生死,這便是父母親離開世間後的行孝方法。
 所以在蓮池大師的《七筆鉤》的頭一條就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相傳蓮池大師未出家前,在朝廷當官,一次,家裡一位女傭將皇帝送他的一個花瓶弄破了,蓮池大師很生氣,皇帝送的東西竟被弄破了,賠錢事小,但東西稀有珍貴不易得。那時,他的太太很賢慧,平常篤信佛法,便勸他說:「世事無常,看開點。」蓮池大師被這話所感動,於是深入佛經,才發現佛教這麼的好以後更深研佛法,深研佛法之後,便決定出家。他的妻子欲阻止卻阻止不了,便請隔壁一個口才很好的阿婆來勸蓮池大師,阿婆勸他的第一點是說:「出家是不孝的,因為你無法孝順你的父母,你無法提供他們物質上的孝。」
那時,蓮池大師已了知佛法,便告訴她《七筆鉤》的第一條:「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是說父母之恩,重如山一般,但不是以五鼎三牲即能報答父母恩。五鼎三牲是說依中國古禮,父母辭世之後,必須祭拜他們,這牲禮一般人用的,為官的用的,為大官的用的皆不相同。五鼎三牲一定是在朝廷當大官的人須祭拜父母親的禮,世人以為這就是「盡孝禮」,然而這樣就可報答父母恩嗎?
為人父母親者,尤其是母親從小辛苦將我們撫育拉拔長大,難道說他焚辭世之後,殺隻豬祭拜他們就得了嗎?就算報盡父母恩了嗎?這是不可能的事。
蓮池大師第三句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是說為人父母親若能遠離塵垢─塵垢是煩惱生死
─若能讓父母親遠離煩惱生死這才是真正盡孝道。所以,蓮池大師又說:「嗟!出世大因由」,是說我今天要出家修行有真正大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說我今天所要盡的不是屬於世間之孝,而是出世之孝。後面一句話說:「凡情怎剖。」凡夫的情愛,是不容易看破的。又說:「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是說凡是一個孝子賢孫,應該在佛法中追求孝道,除了世間孝之外,更應該以佛法行孝,以佛法行孝就是剛才所說的:「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父母在世時,勸他們信佛學佛,離開世間後,為他焚做功德,使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為人子女者行孝之道。
 雖然他在朝廷當官,五色金章一筆鉤銷,當官雖好,但尚不如出家修行,報答父母恩的好。
 我們曾聽說:「一子持齋千佛喜,九玄七祖盡超生。」這句話我相信學佛較久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個孩子能持齋,一千佛都高興,當然九玄七祖盡超生。在過去有一段因緣故事:
相傳有一個人發心要去修行,他便到深山裡去那裡晚上靜悄悄的,和家裡環境差很多,感覺有些不習慣心想:「我來這兒出家修行是對的嗎?乾脆明天回去算了」他心想不要出家好了。
一會兒,卻聽見一些人從山上哭下來,他心想奇怪,這麼晚了怎還會有人從山上哭下來呢?
 他問知客師父道:「這附近有墳墓嗎? 否則怎會有人沿著山上哭下來呢 ?」知客師父回答:「不是啦,有個人本來是要出家修行啊,他的九玄七祖皆超生了,現 在他後悔,不出家了,那些九玄七組又要下墮,所以就哭了。」
 他想:「咦,那個某人不正是我嗎?」發心修行,九玄七祖盡超生,退失了修行的道心,那些九玄七祖又要下墮,我怎能沒有孝心呢?於是又再發心,無論如何,要學佛修行。就這麼一發道心,過一會兒就又聽到敲敲打打的鑼鼓聲,大批人又很高興的跑到山上去了。他覺得奇怪,這麼晚了,這些人敲敲打打的去那裡呢?又問知客師父。
 知客師父說:「那個某人又發心要修行,所以他的九玄七祖再度獲得超生。」
 這雖然只是個故事,但是,其中卻包含了甚深的道理,也就是佛教的孝道觀。從這孝道觀,我們便可以了解在母親節時,我們應如何來感念我們的母親。
超拔九玄七祖、冤親債主
何謂九玄七祖(九玄: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七祖:父、祖、曾、高、太、玄、顯。
元朝以後專稱亡父為顯考。)渡拔祖先、九玄七祖:普施十方,所普供的是十方的冥靈,只要方法得宜,虔敬發心,不但能令陽世人心情安佳,亦可藉此法益超渡祖先、九玄七祖,早日離苦得樂。
所謂冤親債主包括:
一個人今生生而為人,其實是帶著累世的因果,在我們不知的前世中,欠下了多少金錢債、情債、怨債,今生孽債,有所虧欠對方(未亡者)而未還報者…等等之債業,統稱為冤親債主。當然我們也可能貯存了許多的功德再度投胎轉世。而您前世所積欠的,或許在此生它化為您的親友、或者仇人要您用此生來還。其實每一個人每年都應該透過『冤親債主消災祈福法會』來償還累世的債業,在法會中由法師準備足夠的蓮花,金銀以燒化代償您所積欠的債務,並可由轉世活佛(祖古)尊貴的仁波切上師殊勝主法、修法超渡,再透過相關牒文交由神佛與『冤親債主』溝通,化解恩怨情仇,調整您個人磁場,始能助您減少阻力,提升運勢,祈福平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google-site-verification=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

GMT+8, 2024-12-22 14:47 , Processed in 0.0543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