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古道網頁站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微信ID:myoktw  城通往盤密碼: 9388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555|回復: 0

三不離 悟見轉載自德慧雜誌慈心慧語

[複製鏈接]
345mp3 發表於 2016-4-16 00: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不離     悟見轉載自德慧雜誌慈心慧語

一、前 言︰

文天祥在衣帶上曾留下這樣的句子︰「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其實,儒家思想的所有內涵,無非在內聖與外王而已。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處在無奇不有、多媒體多元化的世界裡,如何安身立命,守住一顆天命靈性不受染著,進而渡化眾生共登彼岸,實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孟子曾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目前的社會裡,人心向外爭逐,日甚一日,「跟著感覺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人到處充斥。由於人心的離散敗壞,共業頻頻現前;再加上天時緊急,水火刀兵燒殺盜搶災劫不斷,於是學佛信教者多、道場佛堂教會多、經典佛書亦多,可見迷失的人心正在迴轉。

求道修道與求佛拜佛不同︰一般人求佛拜佛,只在庇佑自己的好處、崇拜供養偶像(人)。其實一個無功無德的人,就憑幾文錢的香油布施,如何能夠要求神明仙佛幫忙?尤其在大家樂、六合彩盛行的時候,竟然有人去向神明問「明牌」,簡直侮辱了神明﹗難怪有人說「拜佛是無知,求佛是妄想」。
求道是讓明師指引我們一條路(回天的路、歸真返璞的路);修道是借由道場同修的互勉互勵,改自己的毛病缺點,學佛的腳步作為(內聖與外王)。

二、三不離︰

走在修行的路上,很多人一日風五日雨,一日打魚三天晒網,道心若有若無(就如道場中常說的︰一天兩天佛在心中,三天五天佛在書中,七天八天佛在空中,十天半月佛已無影無蹤),始終凝聚不起來。即使有些道氣在,也總嫌不夠堅強穩固。後學願在此提出「三不離」的說法,與同修道伴共勉。在建築房子的時候,我們常會用到三合一混凝土(沙、水泥、水),所謂「三不離」就是︰第一不離佛堂(道場),佛堂就像沙子,是不動的物質;第二不離經典(慈訓),經典就像水泥,是將兩樣東西融合一起的法門;第三不離眾生(道親),眾生就像水,是流動變換或多或少的。玆說明如下︰

︰不離佛堂(道場)
有形佛堂︰即我們辦道求道的所在,它是一個清靜莊嚴的環境。

–有形佛堂具備下列許多功用︰

天堂的介紹所 學佛的改良所

成佛的修煉所 辦理三曹的事務所

人間的避難所 真理的研究所

眾生的福音地 天人的交流地

仙佛的歡喜地 慈悲的發心地

功德的加油站 人生的休息站

道德的弘展處 培養品德的大學校

–有形佛堂是 老的無極宮,佛燈一點諸神儼然,客觀環境氣氛易使人反觀自省。

–佛堂中的一切擺設,都足以啟發我們的智慧︰
˙從燈到兩儀燈到拜墊,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四象八卦生」。
˙佛彩︰或為彌勒祖師(兩旁有對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或為觀音菩薩(觀自在兼觀世音),讓我們見賢思齊,自勉、發愿,內德與外功齊修。

˙佛桌:上桌為天(高明),下桌為地(廣大),拜墊為人(揖叩之所)–正是天地人合而為一。
˙佛燈︰燈–居高居內居中,是我們的心燈,也是第三隻眼。經由明師一指,引火相渡,燈點亮心燈同時點亮。兩儀燈–代表兩眼、陰陽日月,也代表師尊師母。蓮花燈––象徵永遠光明的靈性。擦佛燈–時時勤拂拭,屬於漸修的功夫。點佛燈–一本散萬殊;送佛燈–萬殊歸一本。

˙佛像:木雕泥塑的假像,正說明了借假修真的意思。神仙本是凡人做,我們要學仙佛聖賢生前修內德行外功的精神,公正、中庸、包容的胸襟氣度,上體佛心。

˙香爐︰人的一生就是要燃燒奉獻,才具有存在的價值。七情六慾要萬念如灰。心也要如香一般的直,由高而低;越是能去除愩高自大、低心下氣的人,越稱得上是修行人。平香爐時,唯有平心靜氣、制心於一,才能無事不辦。我們要懂得去脾氣改毛病,重作新民。香頭一小截斷落在香爐中,必定燃燒殆盡才化成灰–這不正說明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人一生只有七八十年,同樣要盡心盡力,最後化作春泥又護花﹗
˙鮮花供果︰代表萬物成住壞空,生殺消長;五行相生,圓圓滿滿。

˙萬年青︰靈性是永遠存在的,道心也要長長久久。
–另外,佛堂中有各種角色,如點傳師、講師、壇主、辦事人員,各自扮演自己的戲份,共研道理、切磋琢磨,讓我們有學習的機會、效法的對象,使我們放失的心再收回。

無形佛堂
–直心即是道場︰明師一指的所在,是我們的方寸寶田,要善護玄關一念。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事事一本良心自性。不把自己的心燈點亮,到哪裡去點長明燈?

–紅塵即是道場︰有道是「佛心須在塵中淨、佛道還得世上成」,三期末劫年白陽期的修行法門是在家出家,不必拋家捨業,不必找尋深山古洞、名剎大廟,不必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各行各業都是修行所在,出枷好修行,既盡人道也驗功力。

農人插秧,可以體悟「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工人建築,可以「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因而體悟緣起緣滅之理;商人買賣,在搬有運無當中,也能體悟轉眼成空的自然現象。

不離經典(慈訓)
▲經典的作用︰西方歐美國家,法庭中常見當事人手撫聖經發誓;電影小說中常見用十字架驅魔。中國也有人認為易經可以鎮邪;彌勒真經更如此寫道︰「嬰兒姹女常持念,邪神不敢來近身。持念一遍神通大,持念兩遍得超生。持念三遍神鬼怕,魍魎邪魔化為塵。」

雖然經典或許可以驅魔趕邪,不過想要讓經典發揮作用,第一要專注有誠心。
明朝名將戚繼光,平日學佛拜佛尚稱虔誠。有一次夜夢鬼魂請求念一卷金剛經超渡,戚氏心存慈悲即刻答應。次日早起梳洗妥當,便專心於佛前念誦金剛經。沒多久僕人端來早點,見將軍正忙,便侍立一旁等候。戚氏眼角餘光瞥見僕人,心裡想「不用了」,但口中並未說出,繼續念完一卷經。

當夜鬼魂又來,質問將軍何以未幫忙念經。戚氏辯說已念完了,鬼魂抱怨︰因為你說「不用了」,我只得到一半的功德﹗戚氏猛然醒悟︰起心動念之間,鬼神沒有不知的事呀﹗有口無心,念經又有何用?
想要讓經典發揮作用,第二要有信心。曾有一個被鬼魂追索討命的人,求師父開解,師父便在他身體四周寫滿經文。鬼魂因為經文的遮擋,看不到這個人;但這個人眼睛無法寫經文,仍看得到鬼。因為緊張害怕,身體漸漸冒出汗水,將經文融化掉,身體又露了出來,最後還是被鬼捉了去。

有形經典︰
–宋儒認為讀書在改變氣質。黃庭堅說過︰「三日不讀書,理義不交於胸中,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學歷高、經典熟,如未能改變美化自身,人自是人,經典自是經典。
–經典是常而不變的道理,是我們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其實,每個人身上都該有一部經典,或許是從古今中外聖賢哲人的著作中得到,或許是從歷代祖先薪火相傳而來。孔子說︰「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那個「義」,就是孔子的經典。

–經典是法,是聖人修行時的言行記錄,前賢與後學薪傳的橋樑。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經驗教訓的傳承必須依靠文字語言,引用是講經說法的重要法門。禪宗雖不立文字,卻仍繞路說禪;莊子雖說得意須忘言,仍多舉寓言。

–恩師慈語第30則說︰多讀聖賢書典,可以在溫故知新中明白一以貫之的妙理,由此體會聖賢教化的苦心。第37則說︰依照古聖經訓見賢思齊、恪遵綱紀、慕德以進,千萬莫把仙佛或個人當偶像去崇拜。第55則說︰平時不讀聖賢的書訓,則不能體會聖賢的心志,遇有危困之時,又如何能坦然面對生死與昇降的擇選呢?

–白陽期的經典,即是統括儒釋道三教經典–這就是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
無形經典

–人人有個自性佛,誦經有卷無字經,誦之念之常不忘,保爾平步上天堂。心外求經路便差,水中月影鏡中花。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上等修行悟覺性,中等修行執文字,下等修行重顯化。
–唯上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與下愚(困而不學者)不移,中等人最需要修行–學而知之、困而學之。
–言語道斷,得意須忘言(道可道非常道、不落言詮)。腹有詩書氣自華,並非滿口經典、咬文嚼字者就有道氣。

–念經不如講經(自己的體會、理入、主觀),講經不如聽經(別人的體會、客觀),講經聽經不如依經而行(行入、應用)。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有形的經典是白紙黑字(要把經典讀出生命來),無形的經典是生活(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是人事相處的奧妙之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道理(落花水面皆文章,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不離眾生(道親)
–白陽期的修行法門–以入世法修出世道、不出家、不特立獨行,和光同塵,各行各業皆可修行,不耽誤工作、不拋家捨業、不剃度落髮。
–人不親因道而親,常與同修共聚聯絡,話題不離道、少是非多關懷。
–禮記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相互勉勵彼此打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攜手同心,修道有伴不易墜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結 語︰

–常回佛堂的好處,即是三不離。因為有形的佛堂當中,有經典的研究,有道伴出入。
–三不離即是不離三寶︰
˙佛(自性)、法(經典)、僧(眾生)。
˙關(自性佛堂方寸寶田)、訣(五字真經)、印(合同︰與眾生和光同塵)。
–知道就要去行,語云︰「知道不行,道非我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我們已經知道太多的道理,接下來的就是如何去做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google-site-verification=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

GMT+8, 2024-12-21 22:41 , Processed in 0.0508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